崇左

潘炳扬:用激情铺就富民路

2013-11-03 00:00:00 作者:梁新勇 来源:广西政协网
【字体:

用激情铺就富民路
——记扶绥县政协常委、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潘炳扬

  “修好一条路,就是一个村群众致富幸福的希望,是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需要。因此,建设农村公路,不仅是职责的要求,更是自己的一份政治责任”。修路搭桥,是一项普通的工作。但对于扶绥县政协常委、交通运输局局长潘炳扬来说,有着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近几年来,正是在这种理念引领下,潘炳扬带领全局职工,敢于克难攻艰,善于创造条件,扎实推动扶绥县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的迅速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扶绥农村第一路”

  潘炳扬中等身材,为人朴实,说话声音洪亮。这是一个长期在农村基层历练多年所形成的烙印。

  “道路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农村、农业发展关键所在”。多年来,潘炳扬目睹扶绥县交通发展历程,他深知公路建设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民增收致富至关重要。2006年,他担任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他以只争朝夕和时不待我的紧迫感,用心摸索,扎实肯干。一方面,他积极到市、自治区有关部门扶绥县农村交通落后的状态,千方百计争取上级多立项、多补助;一方面,他不满足于上级交通主管部门每年下达的公路建设任务,积极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创造条件多上项目,实现多修路、修好路的目标,目的就是为了让群众能走上好路,让群众受益。

  扶绥县渌达至东门公路,是连接扶绥县渠黎镇和东门镇,途经联绥、岜楼、渠留等多个村屯,全长27公里,是全县最长的农村公路。该路原本是简易四级砂土路,经过多年的运行,路面坑坑洼洼、排水不畅,且路面极差、路窄弯多,影响了两镇5万多人口出行,阻碍了两镇经济发展。

  “这条道路里程最长,惠及人口多,对经济发展作用大,要把它作为重点工作来突破,把它建设成为全县农村第一路”。2009年,在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潘炳扬决定实施提级改造,由简易四级砂土路建设成农村三级水泥公路。他及时向县委、县政府领导提出了这一想法,得到领导的同意。于是,在前期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他毅然挤出数十万元用于这条公路的勘察设计工作。由于工作主动,前期工作完备,这个项目终于在2009年被列入自治区的项目计划中。

  “事非经过不知难”。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是路要扩大,要截弯取直,如何解决拆迁用地问题。公路经过村屯多,路边都种上庄稼,村屯边处处压挤着牛栏猪舍,拆迁成为这条建设道路的第一只“拦路虎”。为顺利推进道路修建,潘炳扬率同事们,先后到东门、渠黎两镇政府和东门林场等分别召开座谈会,讲道理,摆政策,提要求。他还走访群众,谈修路的重要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得到沿线村村屯屯配合、户户支持。在整个修路过程中,道路修到之处,群众纷纷自觉拆除牛栏、猪圈等建筑。所用占用的农民土地,所拆除的建筑物没有一户提出要补偿要求,实现了用地、拆迁“零补偿”,创下了整个农村修路史上的奇迹。这条总投资2170万元,工程于2009年6月动工,2010年7月竣工通车,是扶绥县有史以来里程最长、投资最大、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农村三级水泥公路,被誉为“扶绥第一路”。

  近四年来,潘炳扬与他的团队一起,心系群众福祉,志在多修好路,共争取到上级修路资金7000多万元,争取糖厂等企业出资近1000万元,下村发动群众出资500多万元,共修建水泥路50多条,总里程达200多公里,大大改善了扶绥县城乡的交通状况,改变了项目沿线村屯的交通条件,促进这些村屯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尽快消除交通盲点村,时我们的当务之急”

  中东镇维旧村地处西大明山腹地,是扶绥县最偏远的山村,是区定贫困村,也是全县的交通“盲点村”。该村距离中东集镇有50公里。由于道路不通,平时群众到中东镇赶集,出行要借道隆安县古潭镇,经南宁市郊富庶,绕了一个大圈,花了近4个小时。群众来中东开会或办事,都要提前一天,到镇上住宿一晚。山里有砂仁、棕叶、八角、维旧米酒等土特产,都是一等一的好山货,但仅靠人挑马托,只能躺在深山里“待嫁”。因为没有路,多少年代以来,全村272户1089人,只等“蜗居”在一个远末被人知的山旮旯。

  2010年,潘炳扬在中东镇维旧村调研中,了解到村里没有道路,村经济无法发展。看到群众生活和山外相比,生活质量相差了一大截。群众渴望走出大山,迅速融入外面世界的急迫心情时时牵动着他的心。而每年人大、政协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反复呼吁,更是让他的必隐隐作痛。他把这一情况反映了上级领导,希望尽快同意并支持修建这一条新的公路。在得到上级的初步同意后,他马上安排人员着手开展修建维旧村直通中东镇道路的规划设计工作。据初步测算,修建中东旧县村到维旧村的普通砂石道路,全长25公里,因山高路陡,地理条件恶劣,需要资金500多万元,但得到上级的补助资金仅为172万元。

  “为一个偏远村庄修路,花费300多万元,值得吗?”有些人提出了疑问。毕竟,对于全县来说,道路建设资金缺口很大,需要建设的道路很多。

  “这交通盲点一定要拿下,群众受没有道路的苦太久了,我们不能再耽误群众的发展了,没有钱,也要想办法修好”。 潘炳扬在许多场合的都这样说。

  经过一年时间,交通局和施工队、全村群众的共同努力,中东旧县村到维旧村的道路修好,维旧村通往山外的道路打通了。路通了,群众来中东镇,由原来近4个小时,缩短至1个半小时,大大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路通了,山里人开始调整种植结构,现在不少的维旧村群众开始种起了甘蔗,实现甘蔗生产“零”的突破。山里的砂仁、棕叶、八角、维旧米酒等山货也格外“飘香”,群众生活将因这条公路而逐年提高起来。

  就是这样,他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发挥政协委员优势,积极主动与县、市扶贫、发改、财政等部门的领导沟通、协商,通过各出一点的办法来解决一批规模不大但都困扰群众生活生产的道路建设,把许多看似不能修的路修通了,消除了许多偏远山区的“交通盲点”。东门镇板包屯、中东镇思同村、渠黎镇渠农屯等村屯的进村道路,就是采用这样的办法解决的。很多村屯还专门送锦旗到交通运输局,心表路通后的感激之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0年,潘炳扬被自治区交通厅评为“2008-2009年度全区交通系统劳动竞赛先进个人”称号, 2011年,他又被广西总工会授予为广西“五一”劳动奖章。在他的正确领导下,扶绥县交通运输局近两年来获得自治区、市、县党委、政府和上级部门授予的各项荣誉达20多个。

  “我一直认为,扎实工作是我的天职,责任重于泰山,过去所做的一切和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要做好政协委员和交通工作,知识和经验是重要的,但更重要是对工作的激情,是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在各种荣誉面前,潘炳扬始终显得很淡然,总是觉得做得很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