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

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推进扶贫安居工作见闻

2020-08-15 08:29:00 作者:韦静宁 来源:广西政协报
【字体:

“搬”进新生活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推进扶贫安居工作见闻

 

  2020年5月20日,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最难忘的日子。

 

  得知毛南族整族脱贫、乡亲们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高兴,并作出重要指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毛南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有毛南族6.45万人,占全国毛南族总人口70%。2019年底,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贫困发生率降至1.48%。2020年5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综合全国毛南族脱贫情况,毛南族已实现整族脱贫。

 

  在开展脱贫攻坚解决贫困人口的住房问题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充分利用国家扶贫资源,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建房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进程,如期解决困难群众的稳固住房问题。截至2020年6月,全县通过农村危房改造建房,解决困难群众住房4800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4378户。

 

  该县许多贫困户在扶贫政策扶持和自身努力下,把自己“搬”进新居、“搬”进新生活、“搬”进新时代。

 

  从危房到新居

 

  “全家四口人,父母年迈,老婆患有先天性哮喘,是个药罐子,下不了地,干不了活。孩子小,就我一个劳力。种几亩田地只能糊口,过日子难啊。住着摇摇欲坠的危房,时时担心会坍塌。但没有办法呀。2019年政府支持贫困户建房补助力度大,我咬紧牙关,借钱也要把房子盖起来。”驯乐苗族乡北山村洞茶屯韦可茶说。

 

  这是笔者的帮扶联系户。一位40岁的汉子面对一个病、老、小的家庭状况,也是满面愁容,无计可施。家里不多的收入都用在糊口和买药上。无余钱修缮房子,别说建新房了。

 

  老房的山墙裂开了拳头大的缝隙,房梁、椽子、檀条等严重腐朽,柱梁倾斜,用一根柱子顶着,房顶漏雨;2017年经住建部门鉴定为D级危房,建议拆除重建。韦可茶在搬迁安置和推倒重建中犹豫了好久。后来考虑自己家庭的具体情况,还是选择原地建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脱贫攻坚“住房保障”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分类补助标准,韦可茶是低保贫困户,可得到政府危改建房补助资金3.1万元,加上自己东挪西借,勉强够预订钢筋、水泥、火砖。

 

  2019年8月,他下定决心拆了旧房。为了节省开支,除挖地基、倒板请人帮工外,其余的全是找兄弟和邻居帮忙,自家人能做的全部自己做,虽然工期长一点,但省了一大笔工钱。当年年猪肉很贵,就算不付工钱,管饭、买菜买肉也花销不少。

 

  当年11月10日是韦可茶新房封顶大吉的好日子,头天晚上打电话给笔者:“韦姐,明天我倒板,你有时间来拍个照呀。”电话那边是掩饰不住的高兴。

 

  韦可茶被列入2018年农村C类低保户。村委安排他做生产队的护林员,他自己还种桑养蚕,几亩田地,有一些收入,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一家人于2019年底入住新房,在新房里迎来了2020年的春节。解决了住房大问题,对今年能摘除贫困户的帽子,韦可茶充满了信心。

 

  从上岭到城西安置点

 

  2020年6月13日上午10时,笔者和自治县卫健委的小韦走访她的帮扶联系户——李桂坤。小韦手里提着一箱AD钙奶,她说李桂坤有个上幼儿园的小女孩,挺可爱的。

 

  李桂坤属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老家在龙岩乡达洞村上岭屯,该屯属于“一分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大石山区,山高路远,与贵州的从江县毗邻,离县城有100多公里。按照全县扶贫攻坚工作方案,必须实行整屯搬迁。

 

  2018年5月,李桂坤搬迁入住思恩镇城西安置点。搬迁后,李桂坤平时做一些零工。

 

  当天,他去帮住户装水管、电线,一天有两三百元收入。去年买了车子,主要是方便出门做工。

 

  我们坐在客厅里和他老婆拉家常。客厅一侧整面是落地窗,宽敞明亮,100平米,水泥地板,没有精装修。他老婆叫张老谁,人长得壮硕,贵州从江县秀塘人。有一幅绣了大半的“家和万事兴”十字绣搁在沙发上。

 

  “是你绣的?”我们问。她有点害羞说,刚学,绣的不好。

 

  进门左手边的墙壁上钉有3张卡:帮扶干部联系卡,家庭医生签约卡,贫困户受益明白卡。家里有电视、矮柜、热水器、电饭锅、电磁炉,基本生活用具齐全。朴素里有温馨的烟火味。

 

  小韦问她是不是想出去找点事做?她犹豫了一会说,要看孩子,再说也不会做什么。

 

  “扫地总会吧,不耽误你接送孩子。”她想了想说,那就试试吧。小韦立即联系物业公司,帮她找到了一个保洁工的岗位,一个月工作15天,工资1200元。工资低点,但能接送孩子上下学,还能照顾家里。

 

  随后,小韦带张老谁到物业公司办公室签订用工合同。物业公司办事员电话核实社区管委的意见后,帮她办了手续。

 

  从大石山区到现代城镇

 

  从县城往西北4公里处,是花山果海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选果场。踏进花山果海,一条条水泥路把村庄和田园首尾串联,村后有一条搭着木板的步行道,通向观景台,在观景台上可鸟瞰移民新村全景。戏台、广场、停车场、祠堂,基础设施齐全,青砖灰瓦的建筑掩映在果树和田畴间。这就是陈双村毛南族、苗族、瑶族移民点。

 

  这个地方有一个非常有喜感的名字:双乐组。

 

  陈双村被评为国家级“民族团结示范村”,大多傍了双乐组移民点的光。他们用20年的时间,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民一跃而成了科学管护、机械耕作的现代农民,从深山老林的土著居民变成城镇居民,不读书的女孩现在全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村里还出了3个大学生。2017年,人均纯收入15000元。

 

  为什么毛南族、苗族、瑶族3个少数民族群众会聚居在这个美丽的村庄呢?

 

  韦玉荣一家是第一批从驯乐苗族乡的山岗、长北、镇北村一起迁移来的26户苗民中的一户。是陈双移民点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当时政府筛选移民的条件是“去两头取中间”,富裕户不要,贫困户不要,专挑有劳动力有移民意愿的农户。当时政府财力有限,扶持力度小。

 

  移民怀着半信半疑的心态踏上了这片土地。

 

  30多岁的韦玉荣坐在自己宽敞明亮的家里,给我们讲述20年前他们移民搬迁艰苦创业的故事——

 

  阿爸扛着编织袋装的衣被和锅碗瓢盆,阿妈拉着弟弟、姐姐和我下山来到“新村”。“新村”给我们的“礼物”就是1个简易棚、1亩水田、2亩旱地、10亩荒坡。阿妈看着满坡荒芜叹气,低着头埋锅做饭:要啥没啥的,以后日子怎么过啊。当年的我才10岁。

 

  刚来时政府鼓励移民种蔗,用无息贷款解决机耕、化肥、蔗种的前期投入问题。每家种10来亩甘蔗。劳力多的勤快人家,又在周边开荒扩地,最多的人家有20来亩坡地。第一年种植甘蔗就收回成本。

 

  1997年,政府优先给我们安排了农村危房改造建房补助指标,一户5000元,我们又借了一些钱,建起了砖瓦结构的平顶房。

 

  新房建成后,最高兴的是姐姐,终于在出嫁前有了自己的闺房。2007年,政府找专家重新规划设计移民新村,投资平整了宅基地。这次建房全屯统一发包给建筑商,4排房子依坡而建,毛坯房。第二次建房时,弟弟也毕业了,阿爸让我们兄弟分了户,阿爸跟我,阿妈跟弟弟,得了两处房子。

 

  2012年,政府统一装修了具有民族风格的仿古外墙,加了四角飞檐的木质结构顶层。各户自己内装修,我家铺了瓷砖地板,利用改厨改厕补助,建了卫生间、卫生厨房,自来水接到家里。后来政府又号召种柑桔、种红心香柚。柑果产量高、价格好,收入比甘蔗翻了好几倍……2017年,韦尚家收沃柑10万斤,收入30万元,他高兴地说,照这样下去,明年可以买个“四轮子”了。现在双乐移民点有18户买了家庭小车。

 

  韦玉荣家墙上的照片印证了他的幸福生活:花开富贵的装饰镜画,闺女读书的“三好学生”奖状,全家福照片。有一张他和老外的合影特别引人注目,2018年9月,他随团参加中德建交45周年拜罗伊特国际青年艺术节的活动,把苗乡的踩堂舞跳到了国外。

 

  “试移民”为韦玉荣一家带来了幸福生活,更为全县最早探索出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大石山区农村脱贫致富的路子。□ 韦静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