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

河池市政协委员卢建忠:关于推进我市“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发展的建议

2018-01-08 08:30:00  来源:广西河池政协网
【字体:

关于推进我市“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发展的建议
——卢建忠委员代表中国民主同盟河池市委员会的发言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市委、市人民政府以“产业发展脱贫一批”为重要抓手,于去年3月出台了《河池市“十三五”期间推进“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核桃、板栗、油茶、糖料蔗、“三特”水果、桑园、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肉牛肉羊、香猪(含黑土猪)和淡水生态养殖等“十大百万”扶贫产业的发展工作,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各年度的目标任务。各县(区)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并通过建设示范基地、探索扶贫模式、开展保险试点、整合涉农资金、强化指导服务、建立考评机制等措施,扎实推进“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通过一年的努力,基本完成了2017年度的目标任务,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面临一些新难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产业的辐射带动面不够大。有些地方由企业或生产大户承包,与贫困户的利益联接未完全打通,产业覆盖贫困人口少,贫困人口通过“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实现的增收不明显。
 
  二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我市贫困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本就薄弱,加之地方财力有限,产业发展配套资金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因投入不足而普遍落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制约着“十大百万”扶贫产业的发展。
 
  三是部分产业的发展有待加强。由于受土质气候、种植周期、技术指导、品种管护、市场价格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产业发展不平衡,种植面积有下降趋势。如核桃产业,由于受上述因素的影响,保存率不高;板栗和糖料蔗产业由于市场价格等因素的影响,有群众砍伐改种其他作物的现象;部分产业由于征地、选址、环评等原因,任务完成率与年度目标还有差距。
 
  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一方面,农民合作社虽发展较快,但其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不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未能发挥产业主力军的作用;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品层次低,附加值不高,产业链短,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对农业产业的拉动作用不大。目前,全市仅有都安“嘉豪公司”和凤山“万寿谷”集团等企业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龙头企业的引领拉动作用有待发挥。
 
  五是农产品品牌意识不够强。在全市“十大百万”扶贫产业中,除香猪、桑蚕等个别产品品牌享誉国内以外,其他产品特别是原产地产品知名度普遍不高,有些产品虽有一定知名度,但品牌推广工作滞后,没有形成规模,创品牌计划任重道远。
 
  六是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不够明显。有的示范区范围过大,如核桃产业,有的县级万亩示范片覆盖几个乡镇,乡级千亩示范片涉及大部分村屯,有的示范区种植面积、品种达不到要求,示范区的建设质量不高,示范带动作用不够明显。
 
  七是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体系未健全。全市缺乏懂经营,善管理,会技术的人才,一些县(区)部门、乡镇因人员编制、经费等方面的原因,人手严重不足,特别是农技人员严重缺乏,对产业的技术支撑力量不足,技术指导不到位,技术覆盖面不够广,对群众培训、指导的时效性滞后,对产业的规划、布局与实际情况有脱节现象,极大地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八是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贫困群众脱贫心切,较关注“短平快”项目,对产业周期长的种植项目,顾虑较多,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只种不管”的现象比较普遍。
 
  为助推我市“十大百万”扶贫产业的发展,经调研,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加快产业发展。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倒排时间节点,把握关键时机,抓好关键环节,加快推进速度,狠抓任务落实,确保各年度“十大百万” 扶贫产业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是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要认真学习国家和自治区支持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吃透其精神,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要制定和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落实地方配套资金;要整合各部门的涉农资金,加大多元投入;要推进政、银、企合作,撬动更多社会、民间资本投资扶贫产业。
 
  三是加强基地建设,抓好龙头引领。要围绕新增县、乡两级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参与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对已实施未达标的示范基地,坚决限时整改,确保示范基地建设达标。建议在每个县(区)至少打造一个“十大百万”扶贫产业高效标准示范区,以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现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壮大工作;强化招商引资,狠抓龙头企业的引进和服务工作,力争每个产业都有一家大型龙头企业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发挥产业引领作用。
 
  四是加强群众参与度,扩大产业覆盖。要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鼓励群众特别是贫困参与产业的发展,注重群众自身的发展和受益。建立健全贫困户参与机制和受益机制,采取入股、联营、托管、就业等多种形式,开发创收项目,进一步扩大受益贫困户覆盖面。
 
  五是强化品牌培育,打造品牌产品。要利用河池中国首个市级世界长寿市的品牌和绿色、生态、长寿的资源优势,积极打造河池公共区域品牌农产品,建立河池标准。如学习借鉴百色芒果、横县茉莉花、贵州湄潭茶叶等区内外成功典型的经验和做法,针对各县(区)的优势,统一整合推出几大类农产品,培育一批区域公共品牌。要推进“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健全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议对申请绿色食品认证给予奖补鼓励,打造河池农产品品牌。
 
  六是创新营销模式,拓展增收渠道。要积极搭建“十大百万”产品农产品销售平台,由市政府主办,各县(区)政府承办,与电视台合作,每年在一、两个县(区)举办农产品展销直播活动;支持龙头企业等参加区内外各种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建立一套“店商”与“电商”相结合的河池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利用阿里巴巴等国内外知名电商平台以及广西特产行销全国行动等,建设河池品牌农产品网上商城;要利用深圳帮扶河池的机会,在深圳等地设立河池品牌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确保各项扶贫产业农产品生产得出来,销售得出去,卖得好价钱,群众得收益。
 
  七是强化科技支撑,加大人才培养。制定出台激励政策,积极聘请和引进区内外专家,成立“十大百万”扶贫产业研究指导机构,加大种苗的培育、病虫害的防疫、产品的研发等工作。大力培养本地人才、乡土专家,切实解决基层技术人员编制少,待遇低等问题,充分激发科技人员干事创业热情,不断提升科技人员服务“十大百万产业”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技术指导,提高管护力度。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加快科技项目研发,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使用,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八是因地制宜施策,发展特色产业。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引进的品种要与本地实际相适应,对一些受土质气候、种植周期、品种选择、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群众积极性不高的产业项目,应适当调整种植规模。各县(区)根据本地实际,在全市“十大百万”扶贫产业范围内,适当调整种植品种,避免统计数据失真和劳民伤财现象,不断提高产业的科学化和市场化水平;要按照有实力打底、有潜力可挖、有活力做强、有能力培植的原则,着力实施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不断“扩面、提质、增效”,逐步扩大优势特色扶贫产业的规模,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