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

银蚕玉茧架起致富“金桥”——宜州市政协推动桑蚕产业发展工作纪实

2012-10-24 00:00:00  
【字体:

    “今年上半年全市桑园面积30.5万亩,连续8年稳居全国第一大桑蚕生产基地县()位置,每亩桑园年收入将达万元以上。” 金秋时节,漫步宜州市各个乡镇,只见一片片桑林青翠欲滴,翻着绿波,市桑蚕生产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覃嘉庆自豪地介绍:桑蚕业的崛起为宜州农民打开了一扇致富大门,也为宜州工业强市战略架设了一座“金桥”。

    在这座“金桥”的架设过程中,宜州市政协和广大委员奉献了智慧和力量。据统计,20年来宜州市政协先后就桑蚕业发展提交的提案多达68件,开展专题视察调研12次,上百名政协委员参与到一线工作中。

 

在结构调整中迅猛崛起

   

    宜州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和“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的诞生地,现辖16个乡镇,总面积3869平方公里,种桑养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年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石别乡、北牙乡等乡镇农民群众大胆种桑养蚕以增加收入,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益。

    为推动桑蚕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上世纪90年代初,该市政协就多次组织政协委员开展视察调研活动,提交了多个关于重视发展桑蚕业的提案。19936275,市政府采纳政协提案,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桑蚕生产和购销管理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桑蚕经营管理的通知》两个文件,对收购、烘烤、蚕种、技术培训等作出了规定。

    “正是这两个文件的出台,使我们下定决心种桑养蚕。”刘三姐乡孟山屯党小组长、屯小组长韦顶光回忆:看到别人种桑养蚕改善了生活,我们也想种养,但是又怕养不活,卖不出去。市里出台文件后,我们就大胆地种桑养蚕。在韦顶光的带领下,这个距县城仅10公里,共有33户、137人的村庄户户种桑养蚕,三五年间,年纯收入就实现成倍增长,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市首富屯。在孟山屯的带动下,刘三姐乡村村都种桑养蚕。

    在随后实施的“东桑西移”战略中,该市政协又向市委、市政府建议出台鼓励种桑养蚕优惠政策和建立蚕业管理机构,促进桑蚕产业的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扩种桑树,开展了支持以种桑种蔗种葡萄为主业的“金宜公路沿线百里长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会战”,拨出上千万元经费扶持桑蚕业发展。同时,在2003年成立了宜州市桑蚕生产管理办公室,加强和规范蚕业管理,推动蚕业快速发展。就这样,桑蚕产业犹如汹涌大潮席卷宜州农村,全市3500多个自然屯,90%以上的农户种桑养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