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

百色市彝族居集区发展经济的一些对策

2017-07-31 09:52:58  来源:广西百色政协网
【字体:

 

       百色市的彝族有黑、红、白三个支系,主要分布在那坡、隆林和西林三个县,人口约7400余人。其中,分布在那坡县的是红彝和白彝两个支系,红彝主要居住在百省乡面良村坡伍屯,有56户226人,白彝主要居住在城厢镇达腊村的达腊、念毕屯和念甲村的者祥屯,共302户1112人。分布在隆林县的彝族为黑彝支系,主要居住在德峨、猪场、者浪、岩茶、新州、克长等乡镇,人口约5000余人。西林县的彝族也是黑彝支系,主要居住在八达、普合、那劳、古障、马蚌等乡镇,人口1123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彝族同胞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由于水田少,群众多选择种植玉米、小麦等作为长年口粮,受地理环境、生产力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大部分群众的生活水平低,贫困面大。改革开放后,彝族同胞在保持传统农业经济的同时,注重发展林业、畜牧业、手工业、进城务工经商等多种经济,经济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现今,彝族同胞居住的村屯基本实现了“五通”,即通水、通电、通路、通闭路电视、通电话,许多家庭都建了两层以上的混砖楼房,一些富裕的家庭还拥有了摩托车和汽车,从总体上看,彝族同胞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比改革开放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全国、全区农村经济平均发展水平相比,差距还是较大,而且差距是全方位的。按目前的发展现状,百色市彝族集居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农村社会总产值、农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等在2020年要达到农村小康社会所体现的标志水准,难度较大。为此,大力扶持和发展百色市彝族居集区经济产业,促进彝族同胞的经济收入大幅度增长,确保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了各级党委、政府亟待解决的一个瓶颈,笔者认为,破解这一瓶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彝族居集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力度,大力提升彝族同胞家庭经济收入增长点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或城市务工已成为提高家庭经济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且外出务工已由当初的政府引导转换成了市场运作。和全国其他农村地区一样,百色市彝族居集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务工地域以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区为主,劳动力的转移去向和渠道已经形成了习惯化和常态化,也逐步适应了市场化。但多数外出务工者劳动技能素质不高,所从事的职业主要以体能劳动为主,人均月薪在2000~4000元之间,收入虽比在家务农可观,但扣除在城市的日常生活费用后剩余不多,经济收入基本维持在一个稳定的基数上,增长的空间不大。与此不同的是经过劳动技能培训的务工者,凭着一技之长,大多从事的是技术性工种,务工一、两年后月薪就达到5000元左右,而且还会随着务工者劳动技能的娴熟有所提高。因此,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的力度,提高外出务工者的劳动素质,是提升彝族同胞家庭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和增长点。当地党委、政府应充分利用好国务院、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关政策,制定好培训规划,对到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区一带打工的彝族居集区的劳动力,着重开展维修电工、电子装配工、电焊工、机械维修等电子和机械类的培训,保证每个参加培训的劳动力都实实在在学到外出务工所必须具备的劳动技能。而对当年不继续升学就读的彝族初、高中毕业生,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国定规定的政策在9月至12月份期间,分批次输送这些应届毕业生到百色市相关职业技术院校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培训内容以个人外出打工的去向和务工市场的需求来确定,负责实施的职能部门要与承担培训任务的相关职业技术院校签订协议,确定双方的权益和职责,制定和落实好监管机制,确保每个参加培训的人员都取得劳动技能资格等级证书或上岗证,实现培训一个,就业一个的目标。

 

       二、因地制宜扶持和发展种植业,充分打造彝族同胞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撑点

 

       百色市彝族同胞居集区环境各不相同,既有土山型的,也有半土半石型和石山型的。居住地海拔在600~1600米范围里,年平均气温190C左右,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年日照量1600小时以上,没有常流的小河、小溪,人畜饮用水源主要是山涧流出的泉水或家庭水柜储存的雨水,农作物则通过自然雨水来滋养。在春、秋两季里,昼夜间的温差较大,经常是清晨云雾缠绕,午后骄阳碧空,夜暮凉风惬意。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别具一格的植物生态链,烟叶、桑树、茶树是这些植物生态链里最具有经济价值的物种,彝族同胞历史上就有种植烟叶、桑树的习惯,而且近年来,一些村屯还加大了种植的力度,但规模不大,运作机制不完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茶树则是野生的,大部分长在山上的峭壁上,树龄参差不齐,有几十年的,也有一百至二百年间的,用茶树上的嫩叶泡制出的茶水,颜色呈淡黄色,气味清香,呷一口沁入心肺,喝一杯精神气爽,每年的清明前后,村民们都会上山采摘茶叶留作自用或卖给茶叶收购商,鲜茶叶的收购价为每斤15~20元,价位较低,没有体现出它的附加值。为了拓宽彝族同胞家庭经济收入的渠道,把保护与开发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美丽、生态的彝家村寨。我市那坡、隆林、西林三县应成立有扶贫、农业、林业等职能部门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由分管扶贫工作的县领导担任组长,领导小组成立后,要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好彝族同胞居集区发展种植烟叶、桑树、茶叶的规划,明确好每个村寨的种植种类、技术指导、产销模式、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远景目标等,并负责对规划进行具体的实施,力争在三年后使彝族同胞居集区种植烟叶、桑树、茶叶的面积达到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初显端倪,形成一个稳定的支柱产业,成为彝族同胞家庭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三、充分利用彝族民俗民间文化资源丰富的条件,不断创建彝族同胞家庭经济收入的新亮点

 

       当前,百色市彝族同胞居集区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群体主要是中老年人,而且女性占了很大的比例,劳作之余,妇女们都会飞针走线,缝制民族服饰和勾挑各种精美的锦帕,这种技能既是彝家世代言传身教的遗产,也是彝族民俗民间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手工制作的彝族服饰和彝锦,蕴含着数千年民族文化的元素,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实用性。因此,那坡、隆林、西林县应充分利用这一丰蕴的民俗民间文化资源,由旅游、民族、商务、劳动人事、工商等部门联合牵头,采取“筑巢引凤”的方式招商引资,通过农户+公司的模式开发利用这一民俗民间文化资源,发挥出它的经济效益,使彝家妇女的这一技能成为家庭的经济收入一个新亮点,同时也通过开发来调动彝族妇女提高制作服饰和彝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她们的技能水平,发扬光大彝族的这一民俗民间文化遗产,实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目的。

 

        以上是笔者对百色市彝族集居区发展经济的一些见解,如何促进广大彝族群众家庭经济收入逐年增长,在2020年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和基层公职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深入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好彝族集居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国家、自治区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经济产业,形成稳定的经济发展渠道,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全国人民一起富裕的目标而奋斗。口岑成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