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

关于创建博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议

2017-07-26 00:00:00 作者:黄戈 来源:玉林市
【字体: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建立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的良性循环机制,使人们的生活生产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相处,成为一个和谐并充满活力的民族文化生态整体。目前,国家文化部已设立15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其中,广东省的梅州市和江西的赣州市申报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都已获得文化部批准;福建省的龙岩、三明也积极申报设立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和创建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保护地方特色文化的有力举措,对增强县域文化软实力,建设客家文化名城,打造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客家文化生态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博白县被称为“世界客家第一大县”,全县人口184万人,其中130万为客家人,是世界最大的客家人口县。博白客家文化氛围浓,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文物古迹、村落相互依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客家文化。博白县先后被命名为全区首批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2014年—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杂技之乡”等称号,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录有10项,其中国家级1项即桂南采茶戏,自治区级1项、市级8项。
    近年来,博白县充分利用“世界客家第一大县”的优势,加大了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2007年以来成功举办了三届客家文化节。开发和保护了马门滩伏波祠、古代客家美女绿珠女祠庙、王力故居、朱锡昂故居、朱光故居等一批具有客家特色的古迹名胜及现代“名人堂”。以名山(宴石山、云飞嶂)、名水(温罗温泉、南流江)、名人(王力、绿珠)为载体,着力打造“丹霞观光、温泉度假、客俗文化”三大特色旅游品牌,全力打造客家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在组织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十分注重突出客家文化元素,努力打造富有客家文化特色博白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博白众多的客家文化基础元素,为创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此,建议创建博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客家文化名县。
    一、高度重视、积极开展申报创建工作。市、县两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申报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把申报创建工作作为加快客家地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造福客家人民群众,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举措。建议市政府积极争取上级把博白列入客家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成立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机构,统筹协调申报创建的具体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进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文化、发改、林业、农业、水利、旅游、财政等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能,落实责任,分工合作,合力推进创建工作。
    二、完善编制规划,实施有效保护。建议市政府及时组织有关部门或聘请有关专家开展专项资源调研,摸清客家文化生态资源,完善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编制规划,确定客家文化生态资源保护主体思路,阶段性目标和实施步骤,深入挖掘研究客家文化资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客家文化保护方案,将客家文化保护以绿色生态资源发展结合起来,加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力度。将已具有客家文化生态基本功能区打造提升改造功能更加齐全、文化元素完善、更具魅力的实验区。
    三、保护和发展并举,打造客家文化生态品牌。把创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作为落实建设“五彩玉林,田园都市”、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举措和亮丽品牌。坚持保护和发展并举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相关保护政策,加大对珍贵的客家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力度,建立客家文化保护项目库,划分重点文化生态资源保护区域,实施重点文化生态资源保护项目,建设一批有特色鲜明的岭南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重点支持客家文化产业知名品牌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丰富客家文化内涵,扩大客家文化影响力。
    四、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营造创建良好氛围。市、县两级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创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意义,宣传政府对客家文化生态资源的保护措施,增强群众对客家文化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积极支持参与创建工作,营造上下动员、自觉参与的良好氛围,努力为建设客家文化名城和美丽和谐的客家宜居之城作出贡献。
    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增强保障力度。政府要加大对客家文化保护力度,落实创建经费,积极争取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博白县创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给予资金支持,统筹社会资金力量融入投资,共同推进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