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

“吼敢”文化绽异彩 ——田林县政协助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侧记

2018-01-16 15:59:00  来源:广西政协报
【字体:

      近年来,田林县政协坚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和作用,把助推民族文化发展作为履职的重要内容,致力做好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汇集力量。
      县政协充分发挥政治协商职能,打好助力民族文化发展规划、基础建设、普及“三张牌”,传千年神韵、造文化品牌。
      打好规划牌。党政有所需,政协有所为。加快发展民族文化发展,首先要有科学规划。为此,县政协从顶层设计入手,找准定位,发挥优势,调集政协资源力量,围绕文化资源挖掘、文化发展目标、文化强县重点任务,多次开展相关专题座谈、调研活动,发放民意问卷6000余份,征求政协委员、职能部门、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意见3000人次,协助文体部门编制好全县“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得到县委、政府充分肯定,明确了全县文化发展定位。
      打好基础牌。县政协积极助力文化基础设施环节,推动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一是从2007年开始,力推把建设农村文化设施列入政府为民办10件实事内容,先后建成乡村永久戏台90个、简易戏台9个,“农家书屋”168个,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逐步形成了以县级“文体中心”为支点、乡镇文化站为节点、村屯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城乡全覆盖文化阵地网络。二是建言成立田林壮剧学校,聘请壮剧第十代宗师闭克坚为名誉校长,长期开展壮剧传习活动,特别是开展马骨胡培训班,锻炼了一批农村艺人和文化苗子,培养了大量文艺骨干。三是扶持壮大业余剧团,争取县财政拨款专门补助,促进全县农村业余壮剧团从2007年的8个发展到2016年的110个,业余演员近3000人,年均演出壮剧达300场以上。
      打好普及牌。县政协以壮剧、马骨胡、瑶族铜鼓舞、民歌以及各族习俗为主要抓手,以每年的春节、田林“吼敢”壮剧节为主要节点,广泛参与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一是送戏下乡。从2014年开始,县政协联合县委宣传部实施“乡音工程”,以民间业余剧团为主力军、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壮剧、山歌等艺术形式,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普及本土民族文化知识;二是送戏进城。协助宣传文化部门开展农村业余剧团创作排练,给乡镇、县城、省城和京城送戏,开启了农民送戏进城的新时代,通过讲“田林话”、唱“田林歌”、演“田林戏”,民族文化活动逐渐成为思想文化宣传工作新动力。三是送戏进校园。秉承“从娃娃抓起”的理念,配合文化教育部门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全县中小学开设戏曲课程,开辟民族文化专栏,成立戏曲兴趣小组,留住了民族文化的“根”。
      同时,县政协还立足履职实际,通过政协会议、调研视察、委员提案、专题协商等形式,积极建言献策,织密“三张网”,为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献计出力。
      织密能量网。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崇德尚善是田林壮剧、民歌永恒的主题,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因此,围绕这一主题,县政协开展重点提案督办调研,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建议,同时组织县内文艺人才创作了一批好作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田林民族文化发展的主旋律。在2016年全县“吼敢”壮剧节上,由县政协主导安排的《我们的价值观:孝、尊、仁、善》专题歌会,唱响了“田林好声音”,获得了领导和观众的高度赞扬。
      织密史料网。为保留民族文化珍贵遗产,县政协调集人力物力财力,按照突出特色、丰富内涵、打造精品的思路,深入民间访问采风,收集文史资料,并将其编辑成册存史。先后编辑出版了《田林壮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上、中、下册)和《田林壮剧传统剧目精选》(壮汉英对照)、《壮语古体字》《“吼敢”壮剧节·2016》等系列民族文化书籍,其中后者为首部节庆资料书籍,使各种民族文化珍贵史料得到较为完整的留存。
      织密保护网。2006年以来,县政协高度关注协同文化部门开展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试点。目前,田林县列入县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有42项,其中,国家级1项,区级7项,市级7项,县级27项。有市级以上传承人9名,其中国家级2人,区级5人,市级9人。同时连续举办了9届“吼敢”壮剧节,由该县政协委员创作和上演的大型壮族风情剧《欧贝》《吼敢》以及专题歌会《我们的家园》被隆重推出,获得社会上广泛赞赏。
 
□ 本报通讯员 闭祖兴 刘宏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