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西政协网首页 > 议政建言 > 理论研究 > 正文

理论研究

深入调研需“三去一降一补”

2018-04-02 11:18:00  来源:《秘书工作》杂志2017年第9期
【字体:

       开展调研时,既不是如暗访般悄无声息,也不搞文山会海开局布阵;既不计点看时步步走程序,也不无病呻吟人人都发言;既不高举旗子喊着口号进点去,也不卷起旗子不打招呼撤队伍。
 
       调查研究是各级党政办公厅(室)的一项重要工作。不少调研活动被设计成套路:列题目、做方案、搞动员;开座谈会、看示范点、搞写作组;评成果、给奖励、结集子。给人一种阵容强大、来势汹汹的感觉,可谓轰轰烈烈动员、来来往往穿梭。结果,把调查研究变成印证领导观点的过程,变成下基层活动的方式,甚至变成游山玩水的福利。
 
       这类调研,自然听不到真话、看不透真情、摸不出真经。如何深入调查研究?己成为上下关注和普遍面临的难题。
 
       笔者认为,深入调研也需要来一个“三去一降一补”的“改革”。
 
       沉下去
 
       沉下去是开展调研工作的本意。“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身入、心入、情入”, 成为不少领导部署调研的口头禅和文件方案的开头语。这是工作要求,也是工作方法。人不在现场,如何能弄清楚现状?不到第一线“面对面”,如何避免收集情况只靠“键对键"?那种一天跑几个乡村、看几个企业、转几个学校、开几个座谈会的调研,那些只是看材料、听汇报、凑情况、想方案的做法,结果肯定是行色匆匆,笔下空空。
 
       只有用脚探路,用手记录,用脑过滤,脚上沾满泥土,身上带着灰土,手上捧过沙土,才会读懂民意,知晓民情,汇聚民智。
 
       自然,沉下去还要不按套路出牌。调研时不走“指定线路”,不看“示范景区”,不听“经验汇报”,一竿子插到底,—板子盖到边,身临其境,找到关键,看出路径,触碰瓶颈,防止材料“过滤”,数据“掺水”,甚至问题“掉包”,从而找出答案,挖出“真金”。
 
       融进去
 
       融进去是开发调研成果的绝招。“群众感受不到官架子,才能放心地打开话匣子”“当官不像官,群众才喜欢"。搞调查研究的人,不管职位多高、任务多急,都要放下“官架子”,走出办公室,丢掉老框框,融入群众,融化冷漠,融通隔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如此,就找不出推动发展的好思路,破解难题的好点子,促进和谐的好办法,改善民生的好建议。
 
       如今,那种“隔着玻璃看,围着酒桌转,躺在宾馆想,带着框框装”的调研现象的确少了,但是一些会议式、彗星式的调研并未绝迹。比如,先开动员会,后开汇报会,再开座谈会,最后还要开一个通报会。比如,一个厅级干部下乡镇调研,市领导要陪,市局领导要陪,业务科长也要陪。到县里、乡里自然是逐一对应甚至还有增加,调研队伍下到基层已成排成串,车辆也成行成阵,像一个拖着长长尾巴的彗星。诸如此类的调研,何谈融入?!
 
       融进去的关键是盯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我们碰到的问题复杂而多样,调查研究就要始于对问题的发现和关注。问题是个起点。在对问题进行深入鉴别后,要剔除似是而非的伪问题、假问题、虚问题,然后抓住问题不松手,扑下身子和群众一起去寻找破解之道,攻坚之法。
 
走出去
 
       走出去是开启调研思路的钥匙。调研工作中存在的“重专家轻万家、重西方轻东方、重上级轻下级"的风气至今仍未终结。这固然需要久久为功、长期努力,但也不能因此而怕走出去。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在工作中也深深体会到,没有“八面来风”,难聚智慧之能;没有“四面楚歌”,难增赶超之志;没有“两面夹击",难出突破之举。
 
       走出去,自然不是要阅尽人间春色、跑遍万水千山,而是去拜名师、学标兵、取真经、开眼界。那种以收集材料为主、套用模式为王、移植概念为荣的做法,是跳不出小天地、走不出新路子的。
 
       走出去,还要丢掉简单的“原样照搬”的老办法,改掉“月亮走我也走”的老习惯,少用听一听、看一看、转一转、翻一翻的老套路,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去弄懂吃透,虚心求教,真心学招。
 
       沉下去、融进去、走出去,虽然是一个笨办法,但能见真成效;虽然是一个老经验,但需要赋予新内容。真正做到“三去”并不容易,还需要在“一降一补”方面努力。
 
       降调门
 
       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给我们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前所未有,决策的风险性增高了,决策需要的信息量增大了,调研的价值、作用、难度也随之增强。
 
       各级党政办公厅(室)格外重视调研,甚至把调研当作决策之源和成事之基来看待。这里,我们要对各级领导建上—言,虽然调研成了高频词,却不能干成高调活。
 
       要看到,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这方面“我自岿然不动”,依然是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重领导印象、轻群众判断,因而标新立异之举不断,虚张声势做法频现,把调研演化为一项调门高、动静大、程式繁的突击性、运动式活动。
 
       切实做到“三去”,应从降低调门做起,选准时机,把握分寸,求真务实。开展调研时,既不是如暗访般悄无声息,也不搞文山会海开局布阵;既不计点看时步步走程序,也不无病呻吟人人都发言;既不高举旗子喊着口号进点去,也不卷起旗子不打招呼撤队伍。要以找真情为方向,以作决策为指向,以解难题为导向,甘当小学生,从一开始,躬身求教,潜心调研,从而找到一条希望之路。
 
       补短板
 
       我们党历来重视调研、擅长调研。建党以来,建立健全了一整套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调研决策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调研工作更应与时俱进。比如,应补上重视调研成果运用这块短板。
 
       补短板,要克服调研的单向性。实际工作中,不少调研的定题、定向、定位、定点并非群众点的“菜”。由于在出发点上就与基层群众的节拍不吻合,导致基层群众对调研的喝彩声不多、关注度不高、获得感不强,使得一些调研过程很像样,报告挺漂亮,但群众不点赞。
 
       补短板,要注重问题的解决。调研单位和领导要把解决问题作为工作导向,增强为民担当、为民解忧、为民造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被调研单位存在的问题和发出的呼声,加强协调,定向跟踪,促进整改,务见实效,从而使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解决,出台的政策让被调研单位第一个受益。这样做,既可以密切和当地群众的联系,又可以赢得更持久的调研资源。
 
       成在调研,败也在调研;难是调研,易也是调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我们只有带着真心,怀着真情,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寻找办法、打开局面,才能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王西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