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西政协网首页 > 时政动态 > 正文

时政动态

优化供给 资金入股 抓好监管

2018-03-14 08:24:49  来源:广西日报
【字体:

管好用好财政扶贫资金,“广西经验”获中央肯定
优化供给 资金入股 抓好监管
 
  财政扶贫资金的有效使用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至关重要。去年,我区财政用于支持脱贫攻坚的资金合计达874亿元,比上年增加150亿元以上。随着财政扶贫资金规模的逐年增大,我区将财政扶贫工作、特别是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广西在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创新、资金整合、资产收益扶贫等方面探索出了“广西经验”,一些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得到了中央的肯定。
 
  1 不撒胡椒面 十指握成拳
 
  54个试点贫困县整合涉农资金206亿元,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以及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补齐农村发展短板
 
  春节刚过,走进都安瑶族自治县东庙乡安宁村盛兴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群黄牛哞哞叫,村民们碎草运料忙喂养。村民告诉记者,这两年村里很多贫困户通过养牛摆脱了贫困。
 
  通过“政府扶持、企业牵头、农户代养、贷牛(羊)还牛(羊)、滚动发展”,都安在全国首创“贷牛还牛”产业扶贫模式。这是该县整合扶贫资金做强优势产业的一个缩影。2017年,都安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1.8亿元,因地制宜发展瑶山牛、瑶山羊、跑山鸡、桑蚕、油茶、毛葡萄、糖料蔗、旱藕等八大扶贫产业,覆盖全县20025户贫困群众,极大激发了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扶贫资金投放要精准有效,就必须优化资金配置,将‘撒胡椒面’改为‘握指成拳’。”自治区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两年我区强化财政资金整合,优化资金供给方式,形成了“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资金投入新机制,收到“水到渠成”真扶贫、扶真贫的良好效果。
 
  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解决“资金等项目”的问题,自治区要求各地建立完善扶贫项目库,明确“列入下一年度建设计划项目的前期工作须于当年12月底前完成”,确保项目成熟才入库,资金到位就实施,切实解决资金到位再找项目的问题,有效地加快了项目实施和资金支出。据统计,目前广西54个试点贫困县逐步建设完整项目库,共储备扶贫项目30.33万个,其中产业扶贫项目2.32万个,基础设施扶贫项目20.99万个,其他扶贫项目7.02万个,覆盖3300个贫困村,114万贫困人口。
 
  为严格规范管理,避免权限下放后“一放就乱”,自治区择优选择马山、龙州、上思、龙胜、凌云、西林、昭平、凤山等8个县作为全区整合资金示范县,自治区财政厅对示范县进行重点培训指导,通过示范引领带动,以点带面,推动规范全区整合资金管理工作。
 
  据统计,2017年广西54个试点贫困县共整合各级涉农资金206亿元,有力支持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以及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成为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助力脱贫攻坚的“主引擎”。
 
  2 建立利益联结体 产业扶贫多样化
 
  财政支农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贫困村,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群众共同发展产业致富
 
  在河池市南丹县的八圩乡甲坪村、六寨镇的者远村和龙马村,建有3个共占地3000亩的红阳猕猴桃产业基地。公司对种植基地内的农户,吸纳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公司合作种植红心猕猴桃,按照15%归农户、85%归公司的分配模式给予利润分红;对不愿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公司的农户,每亩土地每年也可获得400至600元不等的租金。同时,财政部门将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公司,按每户3500元等额折股量化给基地内68户贫困户;产品上市销售后,每户贫困户每年可分得500元和一亩3%的纯利润分成。
 
  2018年年初,河池市南丹县猕猴桃项目作为典型案例入选全国资产收益扶贫案例汇编。我区将财政支农资金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到贫困户、贫困村,逐步探索总结出“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群众共同发展产业,加快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得到了中央的肯定。
 
  为提高脱贫质量,各级财政部门按照优先扶持当地优势特色产业、优先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优先支持辐射带动型企业的“三个优先”原则,有重点、有计划地推进扶贫产业发展,着力提升扶贫产业覆盖率和成功率,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据统计,2017年全区共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近40亿元用于支持扶贫产业发展,共涉及产业项目5660多个,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0万人,占全区贫困人口比例为68.6%。
 
  我区针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薄弱问题,自治区财政厅筹集资金6.5亿元用于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采取自治区、市、县三级联动的方式,指导试点贫困村结合各自的资源资产状况和区位条件,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全区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开山探路。截至2017年底,全区共完成试点项目199个。
 
  3 扎紧制度笼子 既管好又用好
 
  抓好制度建设、资金监管顶层设计,确保扶贫资金使用精准性、安全性和高效性,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2017年,全区财政用于支持脱贫攻坚的资金合计达到874亿元,比2016年增加150亿元以上。随着财政扶贫资金规模的逐年增大,如何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成为重要议题。
 
  根据“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工作机制,自治区财政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把工作重点转向制度建设和资金监管,不断完善和优化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确保扶贫资金使用的精准性、安全性和高效性,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针对扶贫资金支出进度较慢、资金使用不精准、脱贫成效不理想等突出问题,2017年3月,广西率先修订完成《广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紧扣资金运行“安全”“高效”两个关键点,细化资金使用正面和负面清单,简化资金评审程序,优化资金拨付环节,明确各级各部门在资金监管各个环节中的职责分工,解决了财政扶贫资金支出进度慢以及“谁来管”以及“怎么管”等问题。
 
  “新办法出台以后,2017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从用款申请、审核到拨付,整个过程提速了大概30%到40%,成效十分明显。”自治区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说。
 
  扶贫资金既要“管好”,更要“用好”。为发挥绩效考评“指挥棒”的作用,2017年10月,自治区财政厅会同自治区扶贫办修订出台《自治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办法》,设置了扶贫资金安排情况﹑使用情况﹑使用成效、监督管理和调整指标等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各项指标要求全部高于中央考核标准,并将考核结果与资金分配直接挂钩,真正实施“史上最严格的考核制度”。
 
  自治区、市、县三级分别建立扶贫资金通报约谈制度,对扶贫资金支出进度开展通报,对进度滞后的市县进行约谈,压实资金支出责任。在制度约束下,全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出进度已连续两年达到92%以上。
 
  我区还积极创新公告公示渠道和形式,鼓励各县综合运用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政策明白卡、第一书记来信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形式,扩大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和受众面,提高群众的政策知晓度,县级层面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率达到100%。□周红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