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西政协网首页 > 时政动态 > 正文

时政动态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动大开放大开发

2017-11-23 08:18:32  来源:广西日报
【字体: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动大开放大开发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暨广西向海经济发展之路建设研讨会专家发言摘登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017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视察广西时提出“发展向海经济”,释放“海”的潜力。11月16日,广西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院在南宁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暨广西向海经济发展之路建设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发展向海经济,是广西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动大开放大开发,写好广西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的重要行动。现摘登部分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发展向海经济 融入“一带一路”

 

  刘家凯(自治区社科联副主席、广西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院院长):召开广西向海经济发展之路建设研讨会,目的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要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视察广西时提出发展向海经济,对广西来说意义重大。向海经济研究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融入“一带一路”框架,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把发展向海经济与推动大开放大开发结合起来。“一带一路”建设任务繁重,内容丰富、意义重大。东盟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起点和必经之地。广西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院的定位是新型特色智库,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将集中力量,系统地开展符合国家和自治区党委需要的课题研究。在向海经济的研究中,要向精、深、优、实等方面努力,为党和政府出谋划策,提出真正有前瞻性、操作性的意见来。广西发展向海经济,应努力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上探索,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向海经济发展之路。

 

  李冬青(广西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院负责人、副教授):让广西向海经济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是当前广西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向海经济研究,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的精神,立足广西北部湾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东邻粤港澳的区位优势,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深化改革谋求升级,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东盟合作共赢。创新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利用“一带一路”、中国-东盟自贸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发展等政策和机制,提升广西现代海洋服务业的比重。同时,推进共建中国-东盟信息港,构建交通、物流、信息、贸易、金融、人员大通道,探索一条集约高效、生态友好、环境优美、健康持续的发展路径。应充分利用广西在生产资料及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绿色食品、制药等产业及资源方面的优势,提升跨国运营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打造跨境产业链和产业聚集带,率先在港口、港区、航线实现重点突破。

 

  吴欢(广西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院副院长):向海则兴!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向海经济发展。发展广西向海经济应努力在开放合作、共同发展上实践。充分发挥广西北部湾的区位、资源、产业及文化优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带动战略,建立和用好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全面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重点推动与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在旅游、文化、产业等方面合作。应努力在海陆统筹、联动发展上探索,充分释放海洋资源、海港资源、海景资源和沙滩资源优势,结合推进海洋生态、海洋科技、海洋产业升级和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城市开发建设,搭起“向海城市”大框架。大力推进港口建设和铁路、高速公路路网建设,全面构建海、陆、空无缝衔接立体大交通网络,扩大向海经济辐射圈,对接东盟、“珠三角”、港澳台,服务大西南。

 

  张家寿(中共广西区委党校“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提出的发展向海经济指示,需要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之中,全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夯实中国-东盟合作平台,加快构建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广西发展向海经济优势突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广西应抓住发展海洋经济难得的机遇,厚植开放优势,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近些年来,通过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广西对外贸易合作水平稳步提升,对外投资水平稳步提高,区域次区域经济合作稳步推进,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区域金融合作水平显著提高。当前,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发展向海经济,重点应做好“五通”大文章,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抓着力点 补足短板

 

  官锡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发展向海经济,意味着依托港口群构建大进大出的临港产业集群,比如发展大型海洋装备、深海生物技术转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远洋航运服务、航运金融等海洋经济。然而,广西发展向海经济的基础还不够牢固,主要表现在海洋经济总体实力弱,发展基础依然薄弱;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能力弱;由于海洋科技人才缺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海洋管理开发缺乏统筹等。如何弥补这些短板?一是加强与粤琼两省对接合作,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二是利用资源环境的倒逼机制,带动海洋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调整海洋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三是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着力打造临港蓝色工业经济带、蓝色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带、北部湾宜居城市带和北部湾商贸物流带;四是大力实施科教兴海,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五是加强海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六是大力加强涉海基础设施建设;七是加快布局建设临海工业;八是提高海洋经济开放合作水平。

 

  周明钧(广西社科院副研究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这对于推动广西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广西发展向海经济缺乏自由贸易港支撑,这是一个短板。实际上广西具备建设现代对外贸易港的基础条件,特别是防城港,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基础条件得天独厚。建设广西北部湾(防城港)自由贸易港基础优越、条件良好、正当其时。建议加强这方面的顶层规划设计,从全面、长远、实效的角度出发,紧扣“一带一路”倡议和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设立指导、规划、办事机构,在全区、全国范围内广泛征调精兵强将,配套出台对应鼓励支持政策,适时开展对“建设广西北部湾(防城港)自由贸易港”构建框架、建设愿景及其实施方案的规划设计。跟踪全国已运行的自由贸易区以及世界已成型的自由贸易港相关情况,捕捉同行业同类型的前沿成熟信息情报,精准获取成功案例及运作经验,充实“广西北部湾(防城港)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资料积累库和项目库,加强沿海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强化与“广西北部湾(防城港)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相配套的港口码头、交通道路、信息网络、通关便利化等项目建设,夯实“广西北部湾(防城港)自由贸易港”建设基础。

 

  孙小迎(广西社科院研究员):巩固祖国南疆是发展向海经济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一个着力点。为此,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安顿好边民的生活。从发展广西向海经济看,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北仑河出海口率先建设海洋牧场。首先,广西边民一直是国家边界安全的守护者,国家有责任帮助他们致富。但时至现今,能够真正靠着勤劳致富的边民还不够多,包括北仑河出海口边民。其次,北部湾划界后,广西传统渔场变动很大,要鼓励和帮助广西沿海渔民边民转产转业。第三,建设海洋牧场是北仑河出海口海域大蚝养殖户的愿望,他们希望合法用海、规划用海。第四,经多次调研发现,北仑河出海口和北部湾的群众对海水养殖大蚝有着丰富的经验,应让他们发挥长处。第五,海洋专家考虑其他沿海省泛滥的海洋牧场影响生态,但广西的这片海还没有真正意义的海洋牧场。据了解,广西曾是全国最早投放人工鱼礁的地方。在当前发展向海经济的新形势下,应该仔细经营好这片海,让边海疆的老百姓能够通过辛勤劳作享受到幸福生活。

 

  产业支撑 智库推动

 

  高歌(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广西发展向海经济需要产业支撑。从物流产业来说,广西对东盟的贸易总额不断提升,为广西发展向海经济奠定了物流基础。当前需要抓好几个方面:一是广西与相关地区和国家共建“西南中南东盟自由贸易港区”,如与老挝商谈设立“老挝过境港口合作区”;二是弥补广西没有远洋班轮的短板,可考虑与新加坡及中国香港地区共建远洋航线,即让香港去欧洲的班轮以及让新加坡去美国的班轮在广西港口靠港。东盟与欧盟的合作加强,将为广西向海经济提供更多机遇,尤其要利用好越南与欧盟签订自贸区协议以及越南-俄白哈关税联盟自贸区带来的机遇;三是广西与东盟有关国家尽快成立跨境联合运输公司,可采取像火车换车头不换车厢的方式,车头分别由总公司安排在各国分公司挂当地车牌,用当地司机,这样可以节省装卸费和时间,减少麻烦的跨境手续,提高物流效率;四是打造广西向海经济信息港(互联网+)、智库和服务等平台,更好地为广西向海经济服务。

 

  黄锡富(广西师范学院教授):广西发展向海经济必须明确自身的产业优势,要以向海经济产业为支撑。广西优势在于沿海和地缘优势,在于长期发展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为使广西发展向海经济更有效率和更有针对性,必须紧紧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发展重点:一是资源能源经济,二是生产资料及装备制造业经济,三是农业经济,四是健康产业经济,五是旅游产业经济,六是工程承包经济。从这些产业重点出发采取对策:一是发挥沿海优势,面向海洋发展,重视海洋资源利用,向海洋要资源,要财富,依托港口群构建“大进大出”的临港产业集群,比如发展大型海洋装备、深海生物技术转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海洋经济;二是利用广西的重要地缘关系,立足于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独特优势加快“走出去”,加强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发展,实现共赢;三是利用已经形成的产业优势构建外向型产业体系,产业发展向价值链高端升级转型,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当前,要着重抓好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北部湾港口及大通道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拓展港口的国际合作;二是发展大临海产业,拓展临海产业聚集度;三是加强中外合作产业园区建设,如中马钦州产业园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已构建跨国产业链和服务链;四是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五是全力发展壮大海洋经济实力,包括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

 

  潘春见(广西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发展向海经济是新时期国家赋予广西的使命与担当,需要实业支撑,也需要智库加强研究发力推动。广西与海洋文明的渊源关系绵远悠长,但对此我们还没有深入研究。人类学研究表明,遍及两大洋的南岛居民,渊源于北部湾地区——壮侗民族的原乡,表明“陆事寡而水事众”的广西先民很早便“牧海耕渔”向海发展,并因此使合浦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正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重要一极,随着“一湾连七国”的海上航线、海上经济走廊升级版的到来,新形势下向海经济也必然稳步推进,海洋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本人考察发现,广西目前正在成长的一批企业家,利用海洋资源加快发展壮大企业,向海经济初显成效。当然,当前的广西向海经济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如仅就向海企业而言,调查发现,他们面临巨大的经济、社会、文化风险。一些企业也寻求过政府、智库的帮助,可企业的需求很具体,很急迫,而政府、智库的相关回应相对抽象、滞后,无法解决燃眉之急。对此,建议成立广西向海经济的政府、智库协调部,或向海经济的产、学、研基地,像“精准扶贫”一样,精准帮扶相关的广西企业。

 

  亓光勇(钦州市委政研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的艰辛历程中,离不开中国特色海洋文明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发展,这方面需要智库加强研究,给力推动。发展向海经济是中国特色海洋文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广西北部湾港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东临粤港澳的中国对接东盟国家最便捷的海上门户的地理和区位优势,使向海经济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是当前广西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这些都需要智库给力推动。

 

  内通外联 打好东盟牌

 

  廖善康(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广西发展向海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其中包括广西面向南海及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为此,广西要“内通外联”,以沿海为中心打造广西向海经济发展大通道。在城市群范围内建立以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为基础的物流大通道,重点与广东、海南联合建设拓展桂林—柳州—南宁—北海和昆明—贵阳—南宁—广州、北海—湛江—海口重点交通运输线,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枢纽,为北部湾城市群发展向海经济提供陆海空交通保障。要突出港口建设,加快升级通道软硬件设施。北部湾港是西南、中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是中国距离东盟最近的港口群,目前已建立与7个东盟国家47个港口的海上运输往来,29条外贸航线实现东盟主要港口全覆盖。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已列为首批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资助项目。北部湾城市群要以深度参与中国-东盟合作为基点,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经济体系,拓展海上开放通道,建设陆路南向、北向开放通道,做到内通外联,充分应用物联网技术,打造向海高效便捷通道。

 

  秦树恩(广西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院副研究员):发展向海经济为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应加强针对性、可行性的研究,包括广西沿海与东盟的经济、文化、历史沉淀的挖掘。内通外联,打好东盟牌,就是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做到知己知彼,加强与东盟的沟通、对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应立足独特区位,进一步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海陆大通道,推动设施连通,包括打造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重点推进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打造连接西南中南地区的多式联运枢纽,打通“一带一路”经我国西部地区的完整环线。同时,夯实中国-东盟合作平台,带动广西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重点打造以中马“两国双园”合作模式为代表的一批面向东盟的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努力推动更多项目取得早期收获。

 

  黄谟媛(广西警察学院副教授):基于打造向海经济发展之路,中国与东盟要加强海上合作机制构建,旨在推进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海洋经济、海上联通、科研环保、海上安全等领域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增强双方处理与解决相关问题的及时性、科学性。从发展向海经济来说,广西沿海与东盟国家可开展的合作领域很多,包括海上运输、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科研、海洋环保、海上旅游、海上防灾减灾、海上执法合作、海上人文交流等。据此,广西可以考虑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重点在以下领域先行开展合作:一是推进海上互联互通合作,二是推进海洋产业合作,三是推动海洋资源开发合作,四是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合作,五是开展海洋防灾减灾与救助合作。从近年来广西与东盟国家涉海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以海上经贸、海洋能源为主营业务的涉海企业所表现的合作意愿更强烈,涉及的合作领域更广,蕴含的合作潜力更大。广西可以此为切入点,加强与这些涉海企业及相关东盟国家的沟通、联系,优化组合更多的“海洋”与“东盟”元素去共同申报基金项目,既能让合作更具体可行,也能使合作各方获得更直接的社会经济效益。

 

  金融发力 国资民资齐上

 

  彭强华(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高级经济师):广西已把发展海洋经济提升为自治区重大发展战略,相应地金融也要加大支持力度。目前,金融对海洋经济支持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说,一是金融支持向海经济力度仍偏弱。2015年,北海市向海经济贷款余额47.47亿元,仅占该市各项贷款余额的9.57%,而同期该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0.03%。二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仍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三是引导向海经济产业的信贷投向结构有待优化和改善,包括产业间不平衡、金融对海洋新兴产业支持力度有待提高、涉海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仍缺乏。四是涉海金融领域的相关基础性工作缺位。五是涉海金融支持模式存在缺失、金融运作经验缺乏。广西应构建新投融资开发模式,增加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创新金融,拓展满足涉海金融需要,合理运用政策工具,优化涉海金融结构,加强沟通与协调,从上而下完善监管治理体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市场化融资,健全金融市场体系。重点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构建新投融资开发模式,增加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开展金融创新,拓展满足涉海金融需要,合理运用政策工具,优化涉海金融结构。加强沟通与协调,从上而下完善监管治理体系。

 

  王政武(广西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会秘书长):解决广西发展向海经济金融支持问题,要加快搭建国有资本为主体、民营资本及港澳台等境外资本力量参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海洋产业投资平台,大力发展金融租赁业务,重点支持船舶工业、海洋工程、海洋装备制造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和港口码头建设的设备投资;要着力拓宽海洋产业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支持海洋产业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要推进海洋产业资本和人力资源跨区域、跨领域、跨所有制合作,集中建设一批不同规模的海洋产业专项投融资基金,积极引导国内社会资本和力量参与广西海洋经济开发建设。

 

  生态优先 保护与发展结合

 

  岑丽阳(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但进一步做大做强遇到不少困难,如要面对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结构转型、产业发展的压力。因此,在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构建向海经济新模式中,要把生态放在突出地位。海洋生态保护对于发展向海经济来说意义特别重大。如何做到保护与发展相结合,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关键是要把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因此,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生态建设的精神,走生态优先之路,推进广西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无疑是广西新时代发展向海经济的战略选择。

 

  韦政权(自治区编办绩效处处长):走生态优先、保护与发展结合发展广西向海经济的路子,除了搞好顶层设计,统一规划,通过严格考核推动广西向海经济升级发展外,还要推动海洋立法,使向海经济与海洋环境保护走上法制化轨道,切实维护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发展。具体说,一是加强近岸海域区域污染整治。平衡好临海临港产业与海洋渔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沿海地区原则上不再布局新建“两高”项目,既发展海洋经济,又维护海洋生态。二是落实节能减排措施。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实施重点水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养殖投入品管理,制定养殖密度规范并纳入养殖发证管理,减少养殖自身带来的污染。三是严格执行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制度,坚持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完善捕捞业准入制度,控制近海捕捞强度;有效开展海洋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放流,健全渔业生态补偿机制。四是建设优势特色品种健康养殖示范区。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建设对虾、近江牡蛎、文蛤等优势主导品种健康养殖示范区,促进广西优势主导品种养殖产业获得更大发展。

 

  罗德斌(广西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院副研究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资源开发不是单纯讲经济效益,而是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协调”。因此,发展向海经济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全面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安全、放心的海产品,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沙滩。要下定决心,绝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广西元素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向海经济发展之路。

 

  朱汝胜(广西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实施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保护战略,广西向海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广西北部湾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海岸线的保护显得尤为迫切。为此建议:一是提升自然岸线保护意识,加强自然岸线生态服务功能研究;二是政策与法律并行,划定并严格执行自然岸线保护红线;三是加强自然岸线的功能定位,在保护中发挥自然岸线的经济价值;四是丰富人工岸线景观,提升人工岸线自然生态服务功能;五是建立多部门协同规划与保护自然岸线的制度,多规合一,标准数据共享,统筹行动。

 

  (本版由黄信组稿和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