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西政协网首页 > 政协动态 > 广西政协动态 > 正文

广西政协动态

人民日报年度特稿:八桂向海正扬帆

2006-08-09 00:00:00  
【字体: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古代灵渠运粮水道,现代百色起义烽火……渡不尽的历史长河,在壮乡儿女深情的山歌里悠悠流淌。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桂林山水甲天下,纵情放歌刘三姐……看不尽的山川如画,在异乡游客留恋的脚步中楚楚动人。

  这是一片希望的土地。背靠西南腹地,面向东盟诸国……描不尽的壮丽蓝图,在八桂人民壮阔的胸怀中频频激荡。

  我们踏访这片热土时,正逢“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在此举行。与会国家的代表达成一个共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正在加快,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板块正在崛起,居于湾顶、拥有沿海沿边双重优势的广西,正面临多区域合作、多政策优惠、多方面关注的新兴机遇,正处在多个区域合作的交汇点上!

  今日广西,不再偏远,不再沉寂!

  今日广西,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打好基础,加快发展,是广西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这些年来,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我们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区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发展的压力仍然很大。我们需要继续艰难爬坡,打好基础,加快发展。”――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总体评价。

  正是这种奋起“负重爬坡”的精神,使广西上下同心,步入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有两组数据为证:

  全区GDP跃过第一个千亿元台阶,用了45年;第二个千亿元,用了6年;第三个千亿元,用了4年;第四个千亿元,仅用1年多;

  全区财政收入跃过第一个百亿元,用了45年;第二个百亿元,用了5年;第三个百亿元,用了3年;第四个百亿元,仅用2年。

  论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广西在全国并不领先;但其发展速度却不甘人后。作为后发展地区,无论干部还是百姓,人们更愿谈发展、议思路,而少有牢骚与怨气。这种精神状态,有点让人始料不及。

  打基础,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1997年,广西高速公路仅140公里,目前发展到1400公里,十年增长十倍。

  打基础,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开发。人才是发展的重要支撑,后发展地区必须解决人才紧缺的瓶颈。2004年,广西开始实施人才小高地建设战略,快速聚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成效初显。

  打基础,离不开广引外力的胸怀。5年“百企入桂”活动的不断拓展,累计与区外企业签订投资合作项目5520个,合同引进区外投资3027.99亿元,已实施项目5165个,到位资金超1000亿元。

  打基础,离不开创新能力的增强。掌控轮式装载机核心制造技术的国有企业柳工集团,开创激光打标彩色时代的民营企业星辰公司,由全行业第174位一举跃升为龙头老大的玉柴机器……所有成功与自豪,无一不是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的结晶。

  打基础,离不开城市功能的提升。以南宁为核心,横跨东西,纵贯南北,一座座城市如一颗颗珍珠,闪亮点缀在八桂大地。这些城市功能不断健全,实力不断增强,成为推动广西快速发展的动力源。

  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

  在不久前召开的广西上半年工作汇报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明确提出:“工业化、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的特点,不失时机、积极稳妥地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自治区政府主席陆兵说:“作为西部省区,广西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理清思路,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探索新举措、新途径,加快富民兴桂跨越式发展的步伐。”

  根据资源、市场、区位等特点,广西将14个地市重新定位,优先发展南宁、柳州、桂林等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开发新区,扩大规模,实现城市的最佳规模效应。合理发展小城镇,尽快形成南北钦防、桂北、桂中、桂东南四个城市群和黔桂走廊、右江走廊、桂东北、桂西南四个城镇带,并依托城市群和城镇带的辐射力,成为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

  柳州以工业闻名于世:工业总量占据广西的1/4,上海通用、一汽、二汽等国内三大汽车集团在此生产成品车,柳工轮式装载机产销量全球第一,两面针牙膏产销量多年位居全国中药牙膏榜首……全市拥有3400多家工业企业,11家国有大型企业,5家全国工业500强企业,200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柳工、两面针、金嗓子、花红药业、鱼峰水泥,这些家喻户晓的名字俨然是柳州的工业名片。

  如果说柳州的优势依托的是积淀多年的工业基础,那么,百色的平果县则是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全县已探明的铝土矿储量高达2亿吨。从平果铝业公司脱胎而来的中铝广西分公司,拥有年产铝土矿190万吨、氧化铝90万吨、电解铝13.5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国内乃至世界铝工业界的一颗耀眼新星。在平果铝这个“火车头”的带动下,平果县已由国家级贫困县一跃成为广西财政收入第一强县。

  与发挥工业优势比肩而立,广西努力发展富有特色的农业经济和生态经济。“高山深谷果飘香,生态旅游真舒畅,多种经营富得快,一年盖起新楼房。”村民用山歌的形式道出自己的喜悦心声,也说出了建设新农村的美好愿望。

  在田阳县头塘镇采访时天降大雨,躲进农民黄忠新的瓜棚。他顺手摘下甜瓜,送到大家手中:“没有化肥和农药,尝一尝啦!”咬上一口,味似哈密瓜,浓浓的果香沁人心脾。黄忠新高兴地说,他上了水果种植培训班学习低挂技术,县里还实行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机制,甜瓜不愁销路,生活日益富足。

  “桃花映人红,夏日果实丰。”来到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乡费村大岭山屯,穿行在漫山遍野的桃树下,脑海里不禁跃上这样的诗句。其实,大岭山屯多年来一直穷得叮当响。村里的3名共产党员带领群众迎难而上,确立了撬山栽桃的经济发展之路,一干就是10多年,在荒山种上红花桃1200多亩,创造了石头缝里种果树致富的奇迹。2005年,全屯年人均收入5900元。

  在广西,这样的村屯和农户还有很多。同处恭城的红岩村,依靠种植月柿,人均年收入8000多元。该村建起50栋独立别墅,2003年首届月柿节以来,共接待游客36万人次。在横山瑶寨,看到的同样是绿树村舍倒映在水中,鸡鸭成群,硕果累累,炊烟袅袅,还有嬉戏的幼童,忙碌的农妇,悠闲的老人……

  塑造品牌,彰显灵魂,努力发展时代的民族的开放的文化

  6月上旬,广西“文化舟”活动在北京拉开序幕。壮乡儿女以精品汇展汇演为媒介,漫卷民族风情,吟咏壮乡长歌,展示广西建设的新形象、新成就和新步伐。不仅如此,广西“文化舟”还将跨洋过海,远赴欧洲与美洲……

  广西的提速发展,不唯勇夫之力,更仗文化支持和精神保障。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发展先进文化,是广西多年坚持的一个重要方略。而文化的发展,同样需要开放的思维与胸襟。

  整合民歌文化和山水文化,将沉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信息注入旅游,为古城桂林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以漓江山水实景为舞台,融合一流电影名导的创造,成就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大手笔。

  已成功上演700多场仍十分火爆的《印象·刘三姐》,就是这种创造的骄人成果。得天独厚的漓江水域舞台,生动形象的喀斯特风貌背景,除了300多名专业演员外,400多名当地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演,既增收入,又强素质。这等盛事,何曾有过!这个历久不衰的《印象·刘三姐》,已创造了近8000万元的投资回报,还带动了当地的旅游、餐饮、宾馆、房地产和运输业。据统计,剧目所在的阳朔县2005年旅游收入达6亿多元,为剧目上演前2003年的两倍多。

  文化是生产力,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粘合剂。右江百里文明河谷让广西人充分尝到这一甜头。从1999年3月开始,百色在南(宁)百(色)公路全长150公里的右江河谷实施红色河谷、生态河谷、平安河谷、数字河谷和文化河谷五大工程,21个乡镇全部建立文化站,并建立了84个村屯宣传文化室、302个宣传文化中心户,形成连片创建、区域推进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格局。自西向东走进右江百里河谷,经右江区、田阳、田东、平果,县县有文化馆,乡乡建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加强科技培训,传播先进文化,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小小文化站室被赋予了重大使命。田东县平马镇文化站站长李树扬说:“文化站不仅传递技术,还密切了农民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了乡风文明。”

  文化创新,广西因而精品迭出。一出《妈勒访天边》,叙述了壮乡儿女奋斗不止、追求光明的传奇故事;一台《八桂大歌》,描绘了壮乡儿女不竭的创造能力和热烈的浪漫情怀。两部作品接连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注重挖掘民族文化传统的创新能力,与壮乡的淳朴踏实、坚韧不拔一起,共同展现了当代广西的精神风貌。

  抢抓多区域合作的新兴机遇,开发沿海,舞起龙头,培育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海水蓝蓝,凉风习习……天下第一滩,美景惹人醉。漫步北海银滩,向海极目远眺,令人顿生豪情。

  以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大重镇为主的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是近年来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也是广西“十一五”的发展亮点。

  对北部湾这片海,广西人看得很重,也谋划了很久。这里是我国与东盟、大西南与粤港澳的交汇处,是我国西部唯一的沿海区域,是广西以及我国大西南走向东盟、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

  如今,这片海已由以往的宁静而越来越显现出风生水起的喧闹,并越来越被国内外所瞩目了。

  顺应国际区域合作的要求,顺应中国经济战略的考虑,顺应广西对外开放的实际,中国―东盟“M型”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应运而生。这个新格局的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