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西政协网首页 > 政协动态 > 广西政协动态 > 正文

广西政协动态

武宣县政协助推全域旅游发展侧记

2018-06-05 09:07:00  来源:广西政协报
【字体:

仙城古韵迎新颜
——武宣县政协助推全域旅游发展侧记
 
       “山美水美武宣美,仙城花容不是吹;黔江河水似明镜,照见妹仔像贵妃。”这是当红网络山歌手“武宣婆”郭秀莲即兴颂唱的一首山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武宣的美景。
 
       如何有效解决武宣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尽快把武宣的美景展现出来?这是该县政协一直关注的重点课题。去年以来,该县政协主席韦凤盟率专题调研组,就全县全域旅游发展情况开展调研,并多次到外地考察学习,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建议,为发展全域旅游竞献“金点子”。
 
       掀起特色旅游盖头来
 
       武宣县自古就有一个极为浪漫的别称——仙城。该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悠久的历史中,孕育形成庄园文化、武将文化、红色文化、书院文化、仙文化等多种独特文化形态,拥有广西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武宣文庙以及古城街区等丰富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同时,该县还有以大藤峡、百崖大峡谷、双髻山垂直自然带等为代表的高山峡谷风光,其中大藤峡是广西最长、最大、最典型的峡谷,素有“珠江流域第一峡”之称,沿江两岸群峰叠翠,风光秀丽。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务院批准的珠江流域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蓄水后在县城形成近万亩的七星湖,将出现高峡出平湖、城市与湖泊交融、城水一体的壮美景观。
 
       武宣县政协副主席梁运聪告诉记者,武宣县庄园群资源为广西独有,境内现存建于清末民初的庄园20多处,尤以黄肇熙庄园、刘炳宇庄园、郭松年庄园三大庄园规模最大,数量众多的庄园形成了广西规模最大、风格各异的庄园群,承载着仙城文化深邃的内涵和巨大的影响,旅游开发潜力巨大,但一直没能很好地整体推介出来,还处于“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
 
       该县政协紧紧抓住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机遇,对全县旅游产业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建议,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采纳。去年3月,该县举办了旅游资源宣传及投资推介会,专题推介武宣旅游资源、商品及线路,通过推介会活动学习各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增进了解,谋求合作共赢之策。会上,成功引进了广西金桂旅游投资公司投资1.5亿元对东乡镇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广东市陈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武宣镇代表签订码头村度假开发项目,多家旅行社与武宣县签订了旅游线路合作项目。
 
       “三月三”期间,该县在武宣镇码头村、三里老街、东乡三多村等地同时举办了“三月三民俗旅游文化节”,其中包括“三月三民俗旅游文化节”、“蚂蚁赶圩”电商活动、民族团结主题活动、旅游宣传及招商引资推介会、“视觉武宣·旅动仙城”主题活动等。端午节期间还举办了以“‘武’动龙舟之魂,‘宣’大藤峡之秀”为主题的武宣县首届龙舟邀请赛。比赛在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上游武宣县城黔江河流水域西门码头段进行,受到县内外广大游客的高度关注,吸引了各地上万名游客前来观赛,中央电视台等重要媒体在第一时间报道了活动,强化了宣传效应。一系列整合打造具有武宣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使得该县的旅游资源逐渐走出县门,名声远扬,为武宣发展全域旅游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打造核心景区幅射带
 
       “武宣目前还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核心景区。”记者采访中,武宣县政协主席韦凤盟坦言。据介绍,目前该县仅有百崖大峡谷一个国家AAA级景区,还没有培育出一批知名度高、标志性强的景区作为带动引领其他景区景点发展的核心龙头,优越的自然条件还没有转化为成熟的旅游产品,还处在“半成品”或“原始材料”的状态。
 
       结合全县旅游资源特点,针对该县全域旅游工作短板,县政协调研组建议推动实施“215”计划。
 
       “2”即加强主导平台、机制平台两个平台建设:一是整合现有旅游领导机构资源,拓宽组成人员渠道,多方吸纳人才,尽快成立高效有力的县级全域旅游综合协调机构,研究解决全域旅游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从而更好地发挥政府主导的平台作用。二是围绕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工作格局,构建有效、实用、创新的具体工作机制,从全局角度统筹全域旅游发展,激发各层面的潜力、活力、动力,推动形成重视旅游、支持旅游、发展旅游的大环境。
 
       “1”是做好一个规划,即做好全域旅游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加强谋篇布局,着力推进全域旅游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生态规划、扶贫规划有效衔接,以此形成城旅融合、产业协同、城乡统筹、功能协调一致的区域空间结构和“一体化”发展格局,为促进县域旅游科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5”是抓好5个“旅游+”工作。一是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深度挖掘黔江文化、庄园文化、盘古文化、老街文化、将军文化、书院文化、客家文化、奇石文化等文化资源,通过培育专业演艺团队、鼓励视觉艺术产品开发、支持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等有效手段促进文化资源聚合效应的发挥,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打造具有武宣特色、仙城品味的文旅结合品牌。二是促进旅游+创意策划的有机融合,运用创意策划思维,拓展武宣旅游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打造有新意、有意义的武宣旅游产品,不断推出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武宣旅游项目。三是促进旅游+主题品牌的有机融合。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为武宣旅游注入灵魂,用文化塑造武宣旅游形象,丰富武宣旅游内涵,打造武宣旅游高地,形成一个个主题鲜明、具备深度的旅游品牌。四是促进旅游+农业产业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特色农业资源的潜力,以景点建设为抓手,以乡村民宿、乡村旅游驿站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农业观赏+农事体验+农家乐+乡村休闲+民宿”于一体的乡村休闲度假拳头产品。与此同时,积极推进旅游扶贫工作,不断增强旅游与扶贫工作的融合度。五是促进旅游+精品线路的有机融合。启动旅游精品景点、精品线路的宣传推介、营销推广工作,扩大旅游景点及线路的知名度,提高社会公众对旅游精品线路的知晓度。
 
       挖掘美食文化老招牌
 
       武宣县有国画石、红糟酸、鱼圆等富有地方特色的产品,但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旅游商品品牌来进行推广。虽然目前该县有“仙城文化艺术节”“醉美东乡”“灵湖水韵”等一些活动载体作为旅游商品推广平台,但推广力度仍显不足,甚至在本县都尚未形成深厚的品牌氛围。针对这个短板,县政协调研组建议,充分挖掘武宣地方特色美食,重点打造“红糟酸”“绿色养生”“壮客风味”“黔江渔宴”等美食品牌,开发鲜蘑豆瓣、红糟焖鲤鱼、客家三酿美食菜品;组织开展武宣地方特色美食评比和餐饮名店评选活动,培育一批特色餐饮名店;在县城和周边的三里镇、二塘镇建设美食街区,大力发展美食文化节庆,打造武宣餐饮旅游聚集地;挖掘乡村美食特色资源,建设一批庄园特色主题餐馆、民族文化主题餐馆、生态餐厅、船上餐饮和乡村农家餐饮。
 
       与此同时,要充分挖掘旅游商品资源,培育一批具有规模化、系列化、品牌化、规范化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重点打造一批旅游名牌商品,在县城主要商业街区、大型超市等地建立旅游购物街区、旅游购物商店,在三里镇、二塘镇、东乡镇等游客集聚区,利用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咨询点等场所设立旅游购物点,完善旅游购物设施建设,使美食、文化、旅游的特色形成有效融合。□李华毅 梁民耀 廖青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