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西政协网首页 > 政协动态 > 广西政协动态 > 正文

广西政协动态

携手走进合作社发展“春天里”

2017-03-28 00:00:00 作者:侯钦文   来源:广西政协报  
【字体:

    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有个良农种养合作社,带头人自己筹集资金为群众提供鱼苗、饲料、技术、销售等一条龙服务,而养殖户只需投入劳动,在销售成品鱼的时候,从客商手上接过钱,再把鱼苗、饲料的费用归还给合作社。一路算下来,每斤鱼还能剩下纯收入1元钱。

    这是防城区政协委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托合作社平台实施产业扶贫,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实例。

    有一种致富方式,叫“抱团”发展

    在合作社的创办人、防城区政协委员何武的家里,说起合作社的成长历程,何武如数家珍。前些年,当地政府为了扶持清水鱼的发展,在山区帮助农户开挖了很多鱼塘,但农户养殖基本上属于“各自为战”“小打小闹”的传统模式,养殖规模和效益一直上不来。对此,何武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几经辗转,他找到了曾经从事罗非鱼养殖多年、而今在外务工的那楼村村民黄定聪,通过主动上门求教和深入论证,认为农户养殖效益不好主要是养殖品种差、养殖管理粗放、单家独户经营、销售渠道不畅等因素影响和制约。

    “要发展罗非鱼养殖,必须成立合作社,把各家各户养殖联系起来‘抱团发展’,形成一定规模的产品。”在做足前期功课的基础上,何武带头成立了良农种养专业合作社,并大胆创新养殖模式:一方面,改换鱼种,把养殖户原来每年只能出产一批成品鱼提高到每年能出产二批;另一方面,提供优质饲料统一喂养,先通过厂家购买饲料给群众养殖,待产出销售后才收回鱼苗和饲料成本。同时,派出技术人员实地指导,帮助群众提高养殖技术。此外,主动“帮销售、找客户、要订单”,通过与南宁、柳州以及贵州省等地的销售加工厂家合作,进一步畅通和扩大销售渠道,“合作社+基地+养殖户+市场”的产业发展模式就此成型。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养殖户很快就尝到了甜头,产量和收益实现了翻一番,每亩水面养殖年纯收入少的有9000元左右,多的达到1万多元。受此带动,加入合作社的养殖户也越来越多,从成立初期的30户发展到103户,养殖规模从2014年的1000亩扩大到现在的2750亩。去年,该合作社养殖罗非鱼纯收入达390万元,平均每户收入近4万元。

    有一种守望相助,叫“我就在身边”

    合作社中的一些养殖户,是政府精准扶贫确定的困难户。刚开始加入合作社的时候,困难养殖户仅凭政府原来帮助开挖的一亩几分地的水塘养殖,养殖总量小、周期长,总收入不高。随着单位面积养殖效益不断提高,这些困难养殖户亟待扩大养殖水面,而手头又缺少开挖鱼塘的资金。为此,合作社决定,把原先预付的鱼苗和饲料款延缓收回,让困难养殖户用这笔资金去扩大鱼塘,做大总量,从而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三年来,通过这种方式扩大生产的养殖户有50户,扶持资金达150多万元。

    除了解决好养殖户发展的资金短缺难题,合作社还十分关心困难养殖户子女的教育问题。有16户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打算让孩子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回来帮忙养殖或外出务工。合作社了解情况后,主动伸出援手,继续支持孩子接受更高教育。对此,何武坦言:“我们这一代人,因为教育程度不高,吃了不少亏,决不能让孩子们再走我们的老路。”
                   
    有一种展望未来,叫满怀信心

    在那伍村白砰组贫困户沈克付低矮的土坯房前,主人激动地向我们介绍,去年养殖1亩鱼塘,今年扩大养殖3亩。“明年我就要建新房、了!”沈克付的声音不大,但脱贫的信心很足。

    在那伍村白砰组2016年脱贫户莫润华刚建成的砖混新房里,主人和他的母亲一个劲地向何武等合作社负责人道谢。原来,这户养殖户就是利用暂缓归还鱼苗和饲料款,而把这笔钱用来扩大生产的养殖户之一。去年,他们家把养殖水面扩大到了8亩。“今年,除了继续养好鱼外,我争取把羊群的存栏数增加到100头。”谈及下一步规划,莫润华信心满满。

    “下一步,随着我们基地的扩大,产量的提高,活鱼的销售有可能遇到瓶颈,我们打算上马一个加工产业,把多出来的罗非鱼制成腊鱼,继续延长产业链,确保养殖户能够把罗非鱼养殖增产增收奔小康的路子越走越宽。”交谈中,何武话语坚定自信:“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我们力争合作社的养殖户一个都不能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