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西政协网首页 > 政协动态 > 广西政协动态 > 正文

广西政协动态

自治区政协委员视察团赴桂林市开展视察侧记

2017-09-26 11:13:00  来源:广西政协报
【字体:

留住八桂传统村落的“美丽乡愁”

——自治区政协委员视察团赴桂林市开展视察侧记

 
 
      如何保护利用好传统村落古建筑,守住乡土文化的“筋骨肉”,传承八桂文化的“精气神”?
 

       历史与现实如何互动,文化与经济怎么融合,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怎样同步?

 

      如何激发传统村落的发展活力,以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

 

       带着对怎样留住八桂传统村落“美丽乡愁”的深入思考,9月20日至22日,自治区政协组织委员视察团赴桂林市,围绕“加强传统村落建筑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主题开展专项视察,积极为推进我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出谋划策。

 

       坚持规划引领  加快立法保护

 

       村落建筑修葺完善,水田耕地阡陌相连,连片荷塘美不胜收,行走其间宛如置身于世外桃源……这是灵川县九屋镇江头村留给视察团一行的深刻印象。

 

        这个位于漓江支流甘棠江上游护龙河西畔的传统村落,建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元明清三代建筑在这里得以完好保存,整个村落青砖灰瓦,木质构架,屋檐层叠,古朴典雅。江头村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为全国首批传统村落;2014年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通过视察了解到,为保护和挖掘江头村历史文化,灵川县制定了《广西灵川县江头村古建筑群保护规划》《灵川县江头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灵川县江头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同时,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重点对江头村传统建筑保护利用、历史环境要素修复、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方面进行保护和发展,有效地保护了该村古建筑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视察团对此给予高度肯定,认为灵川县坚持规划先行,用规划统筹和指导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做法值得借鉴推广。

 

       “应根据传统村落的地理、类型、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定规划编制。”钟学荣、谢志刚、雷翔等委员建议,在制定规划编制时,应注意分类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分清财政扶持还是市场运作,整体保护还是局部保护,全村开发还是部分开发,实行分类管理、分类开发,并在规划中体现出来,不搞一刀切;注重点、线、面相结合,设计好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线路,首先做好重点村的保护利用,再沿着一条线逐渐扩大,最后形成一个旅游圈;注重财政支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并通过规划对这种保护发展方式予以认可;注意传统村落保护与新村安居乐业相结合,实行旅游开发与村民居住分开,在古村落旁边建设新村,着力使新建筑与古建筑风格保持一致,相得益彰。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传统村落遭受破坏和无序开发的现象日益增多。”金大刚、林秋慧等委员认为,仅凭行政手段不足以承担保护的重任,需要相应的法律规范来推进和保障。

 

       鉴于目前我区地方性法规对传统村落复杂的现状缺少针对性的问题,视察团呼吁,将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加快相关立法进程,明确保护主体,落实保护责任,严格查处擅自迁移或拆除古建筑的行为。

 

       挖掘文化底蕴 加大宣传推介

 

       青石板铺筑而成的巷道、琉璃瓦烧制的窗花、凿有龙凤禽兽图案的庭柱石墩……走进位于兴安县白石乡水源头村的“秦家大院”,古色古香的历史韵味迎面扑来。

 

        这个起始于元末明初的村落,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目前保留有明、清两代风格建筑群23栋30座。因村内现有村民皆为秦姓,又相传秦氏子孙为唐代名将秦琼的后人,自明朝洪武年间山东青州府的秦姓官员到桂北地区任职后落下根基,而因此被称为“秦家大院”。

 

        明、清以来,“秦家大院”学风鼎盛,人才辈出,先后通过科举考试出武状元一人,文科进士二十名,举人数十位,享有“进士村”之美誉。步入其中,看着古宅中每家每户寓意深刻的大门牌匾,给人予一卷厚重的历史书简。

 

       “目前院内古建筑保护与利用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需要修缮的项目有哪些?”“修缮的工匠有多少?修复材料的主要来源靠什么?”视察中,委员们仔细看、认真听、用心想,针对自己关心的问题,详细了解情况,既为“秦家大院”古建筑群保存较完好而感到欣慰,也为视察中看到的问题感到隐忧。

 

        曹垂龙、黄珏、李建等委员建议,深入挖掘传统古村落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要素,对村落历史、建筑风貌、营造技艺,特别是对民居样态、民众生产生活方式、文化方式等进行深入挖掘、整理、研究,全面建立村落活态文化资料库;处理好新旧关系,坚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的产物,尊重历史,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老百姓成为传统村落保护的支持者和受益者。

 

        “传统村落是凝固的历史载体,看得见的‘乡愁’,不可复制的文化遗存。”韦彩英、黄伟林等委员提出,通过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底蕴,提炼其独特内涵,守住特色文化脉络,挖掘丰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好地域独有的传统村落文化特色。

 

        近年来,一些传统村落由于历史性老化导致建筑破败不堪无法修复,加上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的“空心村”“老龄化”现象加速了传统村落的凋敝和损毁,“秦家大院”也面临着这样的挑战。对此,于起翔、李兰等委员的观点与特邀参加本次视察活动的自治区住建厅村镇处负责人刘哲不谋而合。他们建议,充分挖掘古村落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力推进传统村落文化复兴与再造。“不要因历史人文元素的缺失,而让今天富有历史韵味的传统村落变成明天残败不堪的‘空心村’。”

 

        “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对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十分必要。”李德刚、徐美、黄伟林等委员建议,加强对传统村落历史档案的收集、整理,建立“一村一档”,深挖故事,增加内涵;发挥好媒体在传统村落宣传推介中的功能作用,运用多种媒体、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文图、音频、影像、互联网等全方位宣传,大力宣传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通过多种形式来让村民认同传统村落的独特性,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建立广西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专门网站,充分运用“互联网+”宣传推介模式,引导传统村落通过网站相互参照、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创新利用模式 增进保护共识

 

        位于漓江东岸的灵川县大圩博物馆,是一家专门从事传统村落古文物收藏、修复及展示的民间博物馆。谈及创馆历程,馆长杜林格如数家珍,从精巧的梁枋构件、古色古香的家具和充满诗意的窗花、匾额、楹联,到票号、水运镖局、汉皇庙、关帝庙的重建修复,都一一向视察团作了详细解说。

 

        作为一位有着专业背景的70后画家和企业家,10多年前,杜林格第一次来到这个位于漓江东岸的大圩古镇写生时,就喜欢上此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由此也萌发了建立一座博物馆展示传统村落文化魅力的想法。为此,在陆续收购了大圩古镇老街上的好几栋古建筑后,杜林格多次到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开展传统村落文物的收集、整理,仅花板、木雕就买了5万多件。

 

       目前,在地方政府的支持鼓励下,灵川县大圩博物馆正发展成为展示南方地区传统村落文化魅力的一个重要场所。视察团一行对此津津乐道。

 

        “传统村落保护,必须走保护与利用并重、互动的路子。”刘迎春、李茜玲委员建议,创新开发利用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多渠道筹措保护发展资金,建立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协同保护发展机制;保护传统村落应该不仅限于物质遗产的保护,还要把其中的社会关系、产业经济和民风民俗等非物质遗产都结合起来;注重培育乡贤文化,吸引在外成功创业的本乡本土人士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视察团提出,将保护发展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引进高水平、懂文化、有实力的投资主体,采取国企、民企、专家包村建设等多种投资方式,参与传统村落建筑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各级政府应转变思路,做好制定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环境等方面的工作;因地制宜,从打造乡村旅游、养生养老基地、文化创作基地、民居生态博物馆等方面找准发展定位,做好特色产业发展文章,激活传统村落活力,吸引人才回流;重视人才培养和生产基地建设,在职业院校开设古建筑修缮等专业,抓好古建筑修缮人才培训,培育专业队伍,培养能工巧匠。同时,开发建设一些青砖青瓦、木雕、石雕等复古建筑材料的生产基地,使古建筑修缮的材料得到保障。□ 黄富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