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西政协网首页 > 文史资料 > 文史资料 > 正文

文史资料

铜鼓——演绎河池文化神韵

2017-07-20 15:36:40  来源:河池信息网
【字体:

  在许多壮族乡村,每当农闲之时,相邻各村的农民常常会聚集在村郊的山头赛铜鼓。如果一方乱打或打错,就算鼓手失败,取消比赛资格。鼓声清脆响亮,打得久,打得动听,就算赢。鼓声哑了,或者铜鼓裂了,就算输。其他青年男女,则一边看赛鼓,一边唱山歌,他们借此机会以歌传情,以歌会友。此间,人人兴致高昂,人人自得其乐!

 

  这是在河池许多乡村时常能看得到的“民乐图”。铜鼓,这种古老的乐器,在河池显示出弥久愈坚的生命活力。在河池境内,许多民族至今仍保留着奏铜鼓乐、跳铜鼓舞的习俗。铜鼓艺术,被誉为最具特色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它在河池熠熠生辉,凸显出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

 

  河池市是红水河文化养育的一个年轻城市,辖区内有壮、汉、瑶、苗等10余个民族,是民族聚居地区。从旧石器时代起,红水河流域就有了原始人类的活动踪迹。铜鼓艺术流传两千多年,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和民族中已相继退出历史舞台,而在河池的许多地方,依然保存着使用铜鼓的古老习俗,成为绵延千古的铜鼓艺术的“活化石”。在此,人们敲击铜鼓,或跳起“铜鼓舞”,以抒发思想寄托感情,演绎出特有民族文化的风姿。

 

  据悉,河池现在使用的铜鼓可以追溯到汉代。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传世铜鼓有2400多面,河池就有1400多面,铜鼓占世界铜鼓藏量的二分之一,几乎与全国馆藏数量(1460余面)相等,河池因此具有了“世界铜鼓之乡”之美称。河池的铜鼓主要分布在东兰、南丹、大化、巴马、凤山、天峨、都安、罗城等县。 河池市内的壮族、瑶族在建新房和婚嫁时要使用铜鼓,壮族、瑶族、苗族在丧葬时要使用铜鼓。春节是红水河流域各民族共同的大节,河池境内的壮族、瑶族、苗族都使用铜鼓庆贺;此外,在各自的传统节日,如壮族的“蚂拐节”、瑶族的“祝著节”,也都需要用到铜鼓。铜鼓文化,成了河池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其粗犷、豪迈和原始古朴的韵味,演绎出河池特有的民俗风情,往往会令前来河池观光的游客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铜鼓从铜釜演化而来,原本是生活的实用器皿,因为敲奏它,才兼具有乐器功能。因为响度大,传声远,具有传讯功能。于是,使用铜鼓的民族赋予铜鼓很多神奇的功能。在壮族、瑶族、苗族的广大村寨中,凡传统节日、庆祝集会及婚嫁喜庆,都有演奏铜鼓乐、唱铜鼓歌、跳铜鼓舞的习俗。

 

  河池市内的瑶族、苗族和部分壮族都有祭铜鼓的习俗。瑶族在每次使用铜鼓之前和使用之后都要祭一次;苗族及部分壮族则在除夕之夜祭鼓,其中苗族在祭鼓之后还需由职业鼓手先打一遍,其他的人才可敲打。都安瑶族自治县保安乡一带的瑶族和壮族男女在新春击铜鼓祈年时,常以银簪叩击铜鼓,以鼓声传情,一旦物色到对象,即将银簪作为定情物,送给心上人。天峨、南丹、东兰、巴马、大化、都安等县的壮族有一个隆重的传统节庆,俗称“蚂拐节”,“蚂拐节”是拜神祈丰收的节日,过节的时候,凡有铜鼓的村寨必用铜鼓。

 

  一般来说,铜鼓大都是作为乐队中的主要伴奏乐器使用的。演奏铜鼓时,铜鼓的放置方式因时因地因民族习惯的不同,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总的来看,可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两大类。固定式就是将铜鼓放在固定的位置上演奏。用这种方式演奏,鼓手可较准确地敲击,获得比较满意的声音效果,以便发挥更加细腻的演奏技巧,表现更加深刻的感情。移动式则是铜鼓在运动中演奏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适合游行、送葬等场合。

 

  敲击铜鼓的地方,都必然伴随有翩翩的舞蹈,于是产生了“铜鼓舞”。铜鼓舞是中国最古老的舞种之一,以击打铜鼓而舞为特征。瑶族的“铜鼓舞”,舞时将一面大皮鼓挂起或放在架上,由一人双手各持一鼓槌,从头上,腿上或翻身做各种打鼓动作,节奏复杂;另有两人在旁伴打着两面不同音调的铜鼓;其他至少有十人(男女各半),手持瑶带(有花纹的腰带),藤圈或草帽,绕鼓而舞。瑶族铜鼓舞蔚为壮观,逢年节,十几面甚至几十面铜鼓一字排开,每面鼓一人边击边舞;中间还有一面直径不小于60厘米的大木鼓领奏,全场鼓声震天,时促时缓。壮族铜鼓有公、母之分,跳舞时,它们各分左右,中间夹一大皮鼓,皮鼓主奏,公母铜鼓伴奏,别有韵味。苗族铜鼓舞则是一人击鼓并兼领舞,他击出时快时慢节奏有序的鼓点,自己随之起舞,众人环绕他,时进时退,踩着鼓点舞蹈。

 

  壮族铜鼓舞则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自娱性的,是集体舞蹈,比较原始素朴粗犷;一种是表演性的,接近于舞台艺术,有一定的表演程式。

 

  自娱性的铜鼓舞流行东兰、凤山、巴马一带的壮族村寨。每当新春佳节,人们就将寨里的铜鼓集中到比较平旷的场地上,按铜鼓的大小次序,排列出一定的"音阶",由一个老鼓手敲着锣指挥,鼓手们一人一鼓,按照统一的指挥,敲出各自的鼓点,与其他的铜鼓配合,形成特有的节奏和旋律。跳舞者穿着节日的盛装,应声起舞。鼓声传闻十数里之外,其他村寨的人听到鼓声,也集合男女老少抬着铜鼓来助兴。

 

  表演性的铜鼓舞原是祭神的舞蹈。它的表演对象是神,是跳给神看的。人们按铜鼓乐的节奏用各种舞蹈动作来满足神的欲望,祈求神的护佑。

 

  户外展演的铜鼓舞以瑶族的“祝著节”最热烈。节日那一天,人们抬锣抬鼓到歌山来,在一块较平的地方架起铜鼓和皮鼓,由5人出场表演。打铜鼓、铜锣、皮鼓的4人边打边舞,拿竹帽者穿插在4个鼓手之间,扇风欢舞。

 

  南丹县的白裤瑶族也流行铜鼓舞。这种铜鼓舞瑶语叫“勒泽格辣”,只有在秋收之后为死去的老人办丧事时才跳。一般是在砍牛结束后,穿着节日盛装的瑶民和鼓手一起来到鼓场跳铜鼓舞。届时,铜鼓先敲响,待所有铜鼓声整齐后,皮鼓手双手各持1根长约20厘米的鼓棍入场,用4种不同的鼓点节奏敲击,指挥所有铜鼓,精心演奏和舞蹈。□刘政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