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西政协网首页 > 委员履职 > 委员风采 > 正文

委员风采

远山的呼唤

2015-07-06 00:00:00 作者:黄格胜 来源:中国政协传媒网
【字体:

 

    作为一名画家,我经常外出写生创作。我几乎不在城市写生,因为所有的城市都有着一样的景象结构:矩形的高楼大厦,宽直的马路,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花草树木……缺少了绘画新鲜元素,很难让人产生创作的激情。

    而农村就不一样了,风景不同,人也不同。农村有原生态的山水、古树、老屋,还有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构成了一幅幅完整而又动人的画面。我喜欢走进乡村、走进山水写生创作。这么多年来,我走遍了广西的山山水水,到过云南、贵州的许多村屯。一方面,我创作出了一大批表现当地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的画作,《漓江百里图》和《壮锦》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作。另一方面,走进山村,也意味着走近了贫穷的人们,多年的经历让我对山区少数民族的贫困生活有更加直观的了解与体会。

    写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让我记忆犹新,感触颇深。我听到了大山深处的声音,将呼声写进提案,希望能被更多人听见。

    大山深处的孩子们

    2008年冬天,我到广西南丹县白裤瑶乡写生,走进瑶村,只见山不见水,全村的用水只有村头的一个水柜,因久不下雨,水柜里的水即将见底,柜底黑色的淤泥已清晰可见。村长无奈地说:“这天再不下雨,全村就要断水了。”让人想不到,这里的少数民族群众竟还过着等天喝水的日子!该村的古树民居很有特色,特别是木结构粮仓,建在山脚的大石头山,防水、防潮、防鼠,相当精巧。在该村,我创作了两幅写生作品。写生时,引来一群村里的孩子围观,这些山里的孩子很乖,观画不语,但却情不自禁地发出三种声音:一是放屁声,二是咳嗽声,三是吸鼻涕声。这样的声音让我笑不出来,反而心酸起来。因为山里的孩子吃的是红薯、玉米,缺衣少穿,有的孩子甚至还光着脚,消化不良和感冒对山里的孩子根本不算病,也没钱看病。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而在这群孩子们身上,我深深感受到山村的贫穷。

    2009年夏天,我带学生到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进行写生教学活动,期间,我专程到一侗寨完小捐资助学。就是在这个山村小学里,我发现许多孩子都带着一个大可乐塑料瓶,里面装着黄稀稀的东西,凑近一看,原来是玉米糊,闻了闻,已经有点发馊,再一问,才知道这就是山村孩子们从家里带的午餐。看到此情此景,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事后,我们致公党广西区委发动捐款活动,为该山村小学援建了一座大水柜,捐赠了200多套课桌椅,初步解决了全校师生和当地村民的近千人的饮水问题,帮助改善了该小学的学习设施。

    这些偏远山区少数民族村落的贫穷与落后超出了我的想象,特别是彝族、仡佬族、瑶族、水族等等人口较少的民族,他们住在偏远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死角。虽然社会各界纷纷捐助、扶贫,但是杯水车薪,依然改变不了那里贫困落后的现状。

    为偏远山区少数民族扶贫工作建言

    采风后,我决定对山区少数民族的发展扶持问题进行调研。我每年都要下乡写生,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履行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的责任。2008年以来,我先后走遍了广西的融安、融水、三江、环江、天峨、凤山、南丹、都安、德保、靖西、那坡、隆林、田林、西林、全州、东兴等人口较少民族的聚居地以及云南、贵州与广西接壤的部分县、乡、村山区,到村落里,到百姓家中进行调研活动。

    通过调研我了解到,2005年由国家民委、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扶贫办五部委联合组织实施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广西的京族、毛南族两个人口较少民族列入规划实施范畴。这两个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地比较集中,京族聚居在防城港东兴的京族三岛,毛南族主要聚居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扶持发展工作给京族和毛南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受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贫困面大,扶持资金不足,起点相对较低,扶持发展的覆盖率还相当低,贫困现象还相当严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与困难。

    我把在当地的所见所闻写进提案:一是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仍然十分滞后。以获得扶持发展的环江毛南族为例,主要表现在“行路难”、“用水用电难”、“上学难”和“看病难”上。全县毛南族聚居村还有未通四级砂石路的地方,近百个自然屯不通屯级路。有5万人一年中缺水1至4个月,许多村的饮用水达不到安全卫生标准。用电难,有52个自然屯完全不通电;上学难,有的聚居村甚至连个学校都没有,现有的学校普遍存在校舍破旧、设施简陋、面积不足等问题,师资不足问题也相当严重;看病难,有聚居村的村民一辈子没见过卫生室长什么样!有卫生室的聚居村也普遍缺医少药,无法满足最基本的看病需求。二是地方财政还比较困难。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地所在县都是贫困县,许多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地方财政根本无法解决扶持发展的问题。三是生态压力大,人口较少的民族聚居区人畜饮水困难、石漠化、生活用木用柴量大等问题,给可持续发展带来生态压力。

    这些贫困问题对未列入扶持发展规划的人口较少民族来说,情况更为严重。彝族、仡佬族、瑶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由于聚居地相对分散,扶贫攻坚难度加大,至今未能列入扶持发展规划当中。谁来听听这远山的呼唤!我作为全国政协常委,参政议政、反映社情民意是我应尽的责任。为此,我把调研得到的材料整理形成提案,递交全国政协,并被列入大会书面发言。我希望为争取改变这些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现象、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尽一份力量,让城市里的人们听到这大山深处的声音,让他们摆脱贫困的束缚。

    救救即将消失的少数民族文化

    因为工作原因,我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偏远山区更为了解,那里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同胞。那里的山水美如画,但是在调研中,我无心赏景,只是不断为民族文化的流失扼腕叹息。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区,在历史长河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起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浪潮的冲击,那里民族地区群众生活方式发生了剧烈变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存维艰。如民居和民族服饰、民族工艺日趋消竭;民族民间艺术濒临失传,后继乏人;民族传统习俗如歌圩、圩逢、庙会、节日和婚丧礼俗,均因受到现代生活方式强烈冲击,面临生存危机。

    如何保护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如何适当开发当地旅游资源?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课题。

    我认为,首先,要尽快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以多种手段,将少数民族中不同形态的传统文化事象加以系统、完整和立体的记录,并使之固化为书籍、影碟、光盘等文字、音像、数码资料,对现存民族传统文化事项作最大限度的记录和保存。其次,要以文化演示和商业活动结合的形式对民族文化加以保护;对具有实用性、观赏性的民族传统文化样式进行商业性开发。再次,要建立民族文化保护专门机构,统一协调和指导本区域内的民族文化的普查、抢救和保护工作;聘请有关民族、民俗、考古、文物、艺术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具体负责对民族传统文化抢救和保护的规划审订、项目评估和业务指导等工作。最后,政府要提供保障资金,为少数民族地区输入人才。要像引进科技人才那样引进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专业人才,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要积极培养和引进通晓民族民间文化专业知识和市场经济运作的经营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积极开拓民族民间文化的展览市场、演出市场、商品市场和旅游市场。培养通晓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人才,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进行发掘整理。

    以上都是我在写生和调研中的困惑,也是我内心的呼唤。希望能被相关部门听见,能被社会大众听见。留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让他们守护住最后的家园。

(作者: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

 

×